怎样评价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真正的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他并不只是代表着某一个人的教学理念,而更多的是众多人的智慧和一些专家的理念。往往老师们从这些课上学到的只是一种“前沿”的信息和理念,读了叶澜教授的这篇文章。首先会让人清晰地意识到并不是出课的老师能上出一些好课,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也都能达到这些要求。
1、有意义
必须是一节扎实的课,学生在进入课堂和走出课堂的区别是收获到了自己不知道知识,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学习要求,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
应该说一节课下来,对全班所有学生(包括好、中、差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效率。这是一节充实的课,整节课大家都有事情干,学生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大。
3、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有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课
平时都要上的课,而不是多人帮着准备,只要是真实就会有缺憾,这样的可称为“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因为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摆脱一些“框架”式的东西,将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上出自己的“风采”,上出自己的“特色”。我想都应该是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