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门路小学欢迎您

 
 
资源中心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董晓玲来源:发表时间:2011-03-22阅读次数:843

论文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运用信息技术更好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要充分认识到其“辅助”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变了,教学方法变了,学习方式变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运用信息技术更好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课文的导入恰恰是一堂成功课堂的关键。我认为紧紧抓住上课伊始的几分钟,便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在教《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时,我先利用网络教学出示动画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一个兔妈妈手里拿着个大蘑菇,在想:蘑菇该奖给谁呢?此后随着动画演示课文,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用网络中有趣的动画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再比如学习《长城》一课,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展示八达岭长城背景图,同时播放《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提问学生“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长城,听者铿锵有力的歌声,有何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文重点,进而提炼出本课的主题:长城的“奇”在何处?雄伟壮丽的八达岭画面,铿锵有力的歌曲,不仅巧妙的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也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内容。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大多数学生没有亲眼见到黄山上千奇百怪的石头,可以在学生提问阶段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可见信息技术用它独特的手段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学习兴趣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激发思维,培养理解能力

网络教学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我们平时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很容易引起学生激起学生的思维,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草原的早晨》中要求学生理解“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这句话。对于生长在平原的孩子来说,是很难见到草原的。更想象不到铺满新绿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因此我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先建立网络平台搜集草原的图片请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再请学生观看草原上羊儿漫步,骏马奔驰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由静变动的。体会“醒来了”的拟人写法,想象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学生对“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这个句子不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现了“宽阔的水面和生长茂盛的芦苇,一只翠鸟从远方飞来落在苇杆上。这时,一条小鱼在水中机灵的游动,说时迟,那时快。站在苇杆上的翠鸟展开翅膀,双脚蹲开苇杆,闪电般地叼起小鱼,飞向远方”的场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翠鸟的动作,使他们了解到翠鸟是贴着水面飞的,而且飞行速度极快,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这个重点句。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单从字面上还很难理解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意图。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养成。

 三、拓展思维  发展学生语言

朗读和语言表达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就是指导朗读。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既能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又能帮助那些方言比较严重的孩子学好普通话。在学习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课中,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趵突泉的画面,同时配上古琴曲,使学生自由练习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到自己读的文章是那样的美妙动听,激发了他们有感情朗诵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读课文尤为重要。在教学《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时,我运用了网络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入欣赏爷爷和小树的动画,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接着播放声音范读课文,让学生学着播放的声音进行朗读训练。课文中的字与字之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都展示给学生,此时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把课文的录音学的惟妙惟肖,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杜绝了低年级学生出现的拖长音、唱书等现象。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网络如同浩瀚无边的大海,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海洋中自由翱翔。在教学《爷爷和小树》时,我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自己上网寻找树木的作用、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的。大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内涵。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作的欲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的尾声,运用课件出示动画画面“路上,几匹马拉着一车货物正先前走,小青蛙跳到路边问大马:“马大哥,做什么事最快乐?”马说:“拉车最快乐。”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现活泼可爱的公鸡、花猫、蚯蚓等小动物好像也在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请学生为这些小动物配音!从而使学生能够改编故事。接着出现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会做什么呢?有一天,有人问小青蛙做什么事最快乐,小青蛙会怎样说”的画面,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根据生动的画面改编故事、续编故事,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学生充分提供语言的材料,促进语言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探究《黄山奇石》中的问题时,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我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更准确的掌握好语文知识。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学习向综合性学习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要充分认识到其“辅助”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