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有效性的实施状况,直接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如下基本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另外,综合实践课程并不是为考试而设置的,它的设置给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思维的兴趣、合作的交流。在能力培养上更能接近生活,注重实践。
一、综合实践活动总的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实验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从三维的角度来分析,可分为认知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不同类型目标要素。
1.认知与技能目标,可以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等具体类型。每一个具体类型的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分解为文献收集的方法与技术,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信息发布的方式等具体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设计如下类型的具体目标:提出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各种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能力(如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设计与制作、参与与服务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的思想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不同类型。在基本的思想意识方面,主要包括环保意识、资源意识、人本意识、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等。
这三种类型的目标要素,在实施过程中是整合的,而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类型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步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综合性特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善于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发现能够引发儿童内心不平衡的现实事物,把这些现象、差异、矛盾摆在他们面前,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它,认识它,产生真实的疑难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发生深切的关注。同时,这些问题是具有思考价值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来的,不能够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二)把问题转化为主题
指导学生确定主题时应注意:
1.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2.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3.是否有效利用当地课程资源;
4.考虑主题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
5.主题是否有操作性。
(三)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要注意:
第一,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第二,要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切实可行。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方面进行审视,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学生有可能会涉及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作为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那么,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制定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三、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一)关注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
所谓完整,就是让孩子经历活动主题的选择、策划或设计、实施、反思及评价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选定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更需要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并学会反思自己做得怎么样,使学生不断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加深“我能成功”的自信。
活动过程的连续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每次的再实践,都是建立在对前一次实践活动的反思的基础上。
(二)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
“关注过程”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而是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关注过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所要兼顾的“结果”是什么?第一,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以追求学生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第三,不仅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有形的活动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报告及具体的产品等,无形的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
四、总结交流阶段教师的指导
总结交流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总结与交流,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有所知、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在总结交流过程中,要避免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应更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对整个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活动策划及实施过程,来进行一些有目的性的总结、交流、展示、提升、反思和感悟。这个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实践活动。
(一)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1.指导学生认真整理资料
2.指导学生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3.指导学生总结独特感受
4.指导学生升华情感体验
5.指导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6.指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二)常见的展示交流形式:
1.充分利用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
2.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
3.开展讨论会,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三)分组汇报总结交流活动的指导
第一,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
第二,学生分组汇报活动情况。
第三,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四,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
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唯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个人知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时时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处处有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得不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郭元祥 沈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本文获2010年省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