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门路小学欢迎您

 
 
资源中心
 

浅论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与学

作者:潘丁来源:发表时间:2011-03-22阅读次数:824

引言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较果更加明显,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只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二、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多种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我们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性: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挂图、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刘 威  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分析 

本文荣获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