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内容陈旧化、德育队伍落后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于:一要恰当定位德育目标;二要更新德育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追问: 这个能否具体一点?哪怕是只说一个方面的问题也行。
补充回答: 轻视劳动,脱离生产实际。
教育本来是为了追求真理,改进民生的,可以在我们这里它却异化为读书做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家都想爬到统治者的台阶上去,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我们读书与生产实际脱节,有时甚至完全无关。樊迟问孔子种庄稼的事,孔子就很不高兴,称樊迟为小人。西方的理工科的学生个个都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实践者,他们清楚自己想要在工农业中做些什么,所以他们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提倡能力,但很遗憾地说,只要有高考存在,就不会有真正的能力培养可言。
继续追问: 这个貌似和德育没多大联系吧,能否和现实结合一下,谢喽~~
补充回答: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校教育自身来看,一方面,高等教育学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要低于扩招前,自信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认可度也有所下降,使得学生思想比较混乱,认为前途迷茫;再加之有些地方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体制僵化、德育过程形式主义严重,从而导致了这一领域的德育工作较被动,德育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
1.片面认识德育功能。德育既有社会功能又有个体功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基本一致的。但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与人二者之间人又是更根本的一个方面。因为,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社会只不过是人的存在形式和人的本质的表现。个体的享用功能追求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道德性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只有使德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发挥,才得以使学生不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不把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力量,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此,道德教育才可能成为一种“愉快教育”,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有的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作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体的“管制”,忽视道德与个体的休戚相关,忽视德育特有的激发人向善、行善的审美功能,把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师生情感的对立。这种德育观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难于实现学生由德育客体向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的道德主体的转化。
2.把德育变成“理论化”,“两课”教育效果不容乐观。高等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是通过“两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教学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老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则带着抵触情绪听课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当然,当前“两课”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怎样和实际相结合,怎样能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其实,同学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惑,渴望在“两课”得到疏导,获得帮助,但在“两课”上却很难得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并主要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活动。我们现行的德育忽视德育对象的主体参与、选择和内在情感需要,没有用道德实践去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没有形成较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当然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德育的预期目标。
3.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在当前学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
(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就可以使学生服服贴贴。这种高压式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
(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
(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常以表面性的结果,如“效果显著”、“成绩很大”来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至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发生了变化则少人问津。
4.德育理论研究滞后。对高校德育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挑战,特别需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持。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德育工作才会做得更主动、更有力度。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没有意识到德育需要深入到学习者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并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德育理论研究队伍,对德育基础理论和德育工作方法创新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德育激励机制,没有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德育研究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