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往对于儿童的社会性、社会认知、自我概念人格情感、健康发展有独特价值,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同伴交往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儿童的同伴交往成为系统教育的补充。
学会交往首先应从家庭开始,在家庭中不要让儿童养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所以经常发生与年长者的交往,缺乏横向关系的同之间的交往。孩子习惯了成年人对他的谦让,什么都围绕着他的思路转的做法。经常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得很外向,能说会道,一旦走出家庭,就变得懦弱。出现了"窝里横"的现象,就是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的交往完全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大人或是照孩子"章"办理,或是虽然大人开始不想执行,提出不同意见,但孩子并不是以正当的方法,而是以哭、闹这种方法求得大人让步。他没有学会遭到别人拒绝如何处理,习惯了别人一切顺从他。走到社会中去,他仍然以这样的思维模式与他人交往,别人不顺从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如何办了,或者是在家庭中使用的那种撒泼、耍赖、蛮横不讲理的办法,经不起作用的,甚至使同伴反感,于是在交往中一再受挫,就会变得越来越懦弱。
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加以考虑,只动用父母的权威,让孩子只知道遵从。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走出的儿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他在交往中就容易被伙伴忽略。
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儿童学习的社会交往。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练习场所,家庭的错误经验会对孩子形成误导,所以要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首先从家庭做起。
有人对家长的态度也进行过调查,在对孩子交友态度上共设计了10个问题同,根据家长对10个问题的回答,将其态度大致分为三类,即鼓励型、干涉型和限制型。70%~80%的家长对孩子交友持鼓励态度,约65%~82%的家长持限制态度,持干涉态度的家长相对较少,但也达50%左右,实际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交友态度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而是相互交叉的。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家长对孩子交友持鼓励型态度与亲和需要是呈显著正相关,这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交友行为鼓励的越多,则孩子的亲和需要越强烈。
孩子要在群体中生存,这个群体有他们自己认为的行为模式,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欢乐,忧愁、自己的秘密,与朋友交往本来就是孩子脱离父母视线开始走自己的路的开始,但是如果父母仍固执的想让孩子在自己划定的轨线走,就可能会防碍孩子成长的进程。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怕孩子到外面出危险,因而会限制孩子和外界的接触,会导致孩子出现种种怪癖,整天性格孤僻少言,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严重的会产生心理偏移,产生“自闭症"。家长要创建儿童的交往条件,只要机会条件允许,就应当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只要事先嘱咐一下事项,父母鼓励孩子交往是有益处的。
家长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的简单提议是:(1)举行家庭聚会,联谊聚会,增进孩子与邻居孩子及家长的友谊沟通;(2)利用节假日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去,当孩子无法融入小团体中,父母要充当"桥梁",帮助孩子加入;(3)鼓励孩子参加儿童性社团,夏令营等活动;(4)家长示范,做给孩子看。家长正确交际方式,能为孩子树立榜样;(5)一起阅读交友书,学会交往的技巧。(6)协助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步入新学校,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新伙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让孩子感受到愉快的学校生活。怎样协助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1、鼓励孩子经常面带微笑。
2、仪容、服装整齐清洁。
3、鼓励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多帮助别人。
4、多和同学打招呼、问好、赞美别人的优点。
5、待人真心诚意有信用,不欺骗、不捉弄同学。
6、鼓励孩子邀请邻居小朋友或同学到家里玩。
7、不替代孩子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引导孩子感受对方的体验和想法,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矛盾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