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门路小学欢迎您

 
 
教学研修
 

基于公益原则的公德教育

作者:刘广青来源:发表时间:2012-11-06阅读次数:216

 

    实际上结果论也正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最容易也最先运用的说理方式。但如果不能超越行为结果对个体利益的影响,公益原则将变为狭隘庸俗的功利主义。所以,适时地引导学生从公益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身边的社会生活,正是教师在公德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以下就借助“马路不是游戏场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教学片段,简要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公益原则,更好地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为什么你们那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教你们遵守交通规则呢?

 

    因为运样才不会在马路上或者在身边的生活中遇到危险。

 

    2:如果不懂变通规则就会影响人身安全。

 

    3:这样不但让自己安全了,也给别人带来了安全。

 

    师:说得真好,不但自己安全,还给剐人带来安全。

 

    4:老师带我们出去玩,可这么多同学,老师也管不过来,所以只有靠我们自己采遵守。

 

    师嗯,靠自觉遵守,真好!让我们给他掌声。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中一人在车流中翻越隔离栏横穿马路),然后提出问题:

 

    师:老师现在想问问大家,这个人这样做危险吗?为什么?

 

    1他这样做很容易被车撞倒,会有生帝危险。

 

    2:乱穿马路,他旁边也有人,会影响剐人。

 

    3:而且,他旁边的人也有可能被撞倒,司机踩了急刹车,还容易造成汽车追尾。

 

师:好,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画面定格在这里,往后将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请你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可以看出,学生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个人的安全,如生1、生2、生5,这是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首要动机。同时,他们也能联想到行为对其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如生3、生6。教师不仅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破坏公共规则的后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论及行为可能对他人的影响时,教师总是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借此来引导学生思考。由于相对于个体自身的利害,行为者不会即刻感受到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有桢于更高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敏感性和同理心等能力,因此也就愈加凸显出教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师及时的强调和适时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公德规范背后的公益原则日渐敏感,加深理解,最终才能突破单纯利已的思维方式。成功的社会公德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在个体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背景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真诚地关切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福祉,从而形成利他、利群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0条评论,有216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