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门路小学欢迎您

 
 
教师专递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作者:刘广青来源:发表时间:2012-11-06阅读次数:204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如一位教师在上《我换牙了》时,先让学生自我介绍在平时生活中,喜欢使用怎样的牙刷、牙膏和说一说刷牙的经过,并向大家示范刷牙的方法。然后让大家评一评这位同学在爱牙、护牙的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和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评一评后,又让全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评、互评,让他们在互评中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感悟对与错,对自己,对他人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真正懂得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课后,还布置了生活实践题,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一周刷牙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父母评一评,然后参加班级的评星活动。

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学生天天都在过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与同学争吵、损坏公物、挑吃挑穿和教师闹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因此,品德课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校内校外的生活实际,编印了《小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评定手册》。每两周开设一节品德评价课,规定了“按时上学、勤奋学习、文明活动、尊重老师、团结友善、认真做操、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俭自强、走好路队”十个方面的评定内容,评定呈现形态是主体参与性活动,即:个人评、小组评、大组评、全班评。品德评价课的开设拓展了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开放了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学生单一的、封闭性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机会的平台,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发挥。在评定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通过生生互评、互帮互助,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规范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性,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0条评论,有204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