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2
|
来源:发表时间:2012-11-06阅读次数:584
|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