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4
|
来源:发表时间:2012-11-06阅读次数:713
|
第一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生: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大鸟生气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人的可怕。 生: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师:(出示图片)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纷纷发言,大意是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生:看似自由的小鸟,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它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由此,我们了解到,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热烈掌声)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学生朗读)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 (师生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认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一个“还”字的不同,意义就不同。也许,你们理解和感受这么多信赖的内涵,才是大鸟眼里的信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