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歙县的陶行知纪念堂

发表时间:2019-12-11 阅读次数:285

歙县古城感救亡,先贤故事远流长。远处是云雾缭绕的皖南群山,四周白墙黛瓦的房子门口,还挑着大红的灯笼。春节刚过,城里的热闹还未散去。但一大清早游人并不多,初春的濛濛细雨中,有老乡挑着青菜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这是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古城。在寻找陶行知纪念馆的时候,我边走边看,想,原来陶行知先生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歙县古城,也是徽州古城,古称新安郡。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陶行知先生1906年就在古城的崇一学堂就读,这座学堂由英国人唐进贤创办,1984年成为陶行知纪念堂。

因为人不多,工作人员给我开了绿灯,得以一窥崇一学堂旧貌。下了台阶,绕过天井,就是崇一学堂旧址,地面是青砖铺成的,因为年代久远,显得光滑潮湿,不够平坦。楼下摆放着陶行知先生当年读书时用过的桌凳,楼上有他和同伴睡过的床,洗脸的木盆等。

纪念馆正厅有陶行知先生的塑像,梁柱上的“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副陶行知先生的对联,是郭沫若手书。“万世师表”是国母宋庆龄所题。正中照壁,镌写着毛主席的手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楼展厅是陶先生平生所历。工作人员讲了陶先生的一则逸事,据《新华日报》记载,1938年,陶先生宣传抗日,从海外归来,一踏入武汉就去探望保育院的难童。演说开头,便给小朋友们拆了一个字——“春”。先生说:“春”代表着春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成三部分看,便是“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合起来,是可以把日军赶出中国的!你们看,“日”字不在“三”、“人”之下吗?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雀跃,口号不绝。

陶先生为什么要脱下西装穿布衣,为什么要办识字班、搞平民教育,为什么要创办育才学校、晓庄师范……经历过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的每一件实物和照片,仿佛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展区尽处是国家一级文物,陶行知的面模和手模,供后人瞻仰。

走出展馆,回望这座隐藏在一堆店铺和民居中间的建筑,依稀可以想见当年学堂内学子们书声琅琅的情景。新安山水的熏陶,徽州文化的影响,以及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使少年陶行知,立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博大抱负。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影响中国教育近百年,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出了一条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