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门路小学欢迎您
库模板不存在!
 
 
家长频道
 

戚业国教授畅谈当前高中教育改革问题

来源:发表时间:2014-10-22阅读次数:493

戚业国教授畅谈当前高中教育改革问题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戚业国教授就当前高中教育改革问题,作了一场题为《当前高中教育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专题报告。

戚教授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他首先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飞天等2008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说起,分析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30年,2008年可谓是一个关键的转型之年,面对经济建设中原材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将必然向智力密集型转化,国家已起草2008-2020年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国家对教育对人才的重视已非一般人所感受到的表面性层面,而是实质性的重视,相关教育环境、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也必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教育的前景会更好,与此同时,对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也将更大更高,教师面对的竞争将更激烈。从当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而言,这批学生毕业后将极具竞争力,一般教师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将面临淘汰出教育界的危险。同时,高中教育法正在起草,今后教育强调的不只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推进社会公平、教育均衡与规范办学,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公平、权利和尊严,用强迫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是行不通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动机和需求,教育也将更加复杂,更多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领域。另外,普通高中很快将面临入学高峰期过去,学校规模减小,师资竞争大的形势,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必然要提升,我们今天努力还来得及,但务必引起重视。与此同时,高中教育发展也已开始急激变化,如家长从以往只看重成绩,到今天更看重成才,看重健康,对没有能力含量的成绩不认同,而新课改后,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也将从硬件的比较转到软实力的竞争,更看重学校的管理方法和育人模式。另外,教育社会需要也在发生变化,如现在升大学容易,找工作很难,这表明我国已从过去文凭短缺转向文凭相对过剩,从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文凭社会转向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能力社会,“文凭+能力”已成为社会需求。基于此,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从“一个不能少”转向“每个都重要”,家长需求也从孩子“有书读”转向“读好书”,要“读好书”,必然要求学生“好读书”,就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这又要求“书好读”,由此也就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多读书,好读书”,校长“勤读书,善读书”,这也就是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长整体素质的提升。知识不是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是使学生读不懂的书变成读得懂的,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起点和基础,这一切才有可能。

随后,戚教授再就高中教育定位和办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戚教授透露,中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高中的定位——义务教育式的保障和大学教育式的办学相结合。由此明确如下问题:

(1)高中规模、效益与办学定位

高中规模迅速扩张时代已经结束,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特色与质量是重点;高中贷款建设受到严格限制(贷款建设——收费扩招)今后高中以政府建设为主;高中办学经费面临办学效益的挑战,高投入建设需要高维护费,教师待遇需要维持,教育教学需要不断投入,今后高中经费开支将会越来越规范,办学运行难度增加;普通高中升学预备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没有改变,但升学遇到特色、素质的挑战(重点大学直升比例不断增加,办学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与新课程密切相关。新课程在于提高学生能力,以高考成绩拚著名高校将会难度大。

(2)培养模式改革

应试教育模式已经走到极限。现面临发展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戚教授认为我国高中有4种类型:一是一流式的学校。全国不超过30所,学校里学生忙,教师不忙。学生上课课时不多,对教师要求高。学生很努力,学习动力内化。二是优秀式的学校,教师忙,学生忙。全国大约有300所,学校有亮点,但亮点集中在少数学生上,没有泛化到全体学生。第三类是教师忙,学生不忙。学生普遍存在停电效应。这类学校比重最大。学生是外部压力推动学习。学习是外部效应。最后一类是师生都不忙。处于得过且过状态。

环境要求促进高中发展模式的转变。调动学生内在学习与发挥动机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动力。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平升学成为时代的要求,重新认识升学的社会价值。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形式。校本课程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结构基础;以选修制、学分制为特征的“学习历程个别化”“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方向。就东升高中而言,我们不可能跟重点高中去比拚,但我们如果能够将最差的学生教好,我们的生命力就一定强,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

(3)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挑战

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山东经验值得思考:山东强制补课的取缔,只是从形式上推动素质教育,学生“停电现象”明显。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创新升学模式、提高升学“品质”和“素质含量”,转变发展观成为高中改革的时代要求。高中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实施,高考改革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社会和家长的成才观支持素质教育,政府的政策保障素质教育,学校面临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压力。

(4)高考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要认识高考改革的渐进性与方向性,要在强调升学的同时,注重如何降低其代价和成本,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投入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在适当时间内,两者是呈正比线性关系,当到一定时间,学生会疲劳,有效性会降低。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高考战略的基础;教学有效性是高考战略的基础,关键是调动学生,教学各环节都应遵循教育规律。因此,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调动学生,解放教师来发展学校。

最后,戚教授谈到德育核心地位的问题,认为德育具有目标性和手段性,是调动学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注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相应的措施要“六合”,即适合学生,结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融合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组合学校教育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