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门路小学欢迎您

 
 
学校动态
 

校园里到处都能“闻”到海味儿

来源:发表时间:2014-11-21阅读次数:351
一到课余时间,在金门路小学分校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三两成群地聚集到海洋展厅、爱蕴长廊等海洋活动展示基地,在观赏、实践中学习海洋文化,海洋教育已经成为这所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青岛金门路小学分校被评为第二批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特色学校,走进这所小学记者发现,海洋文化无处不在,“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实至名归。

    海洋文化校内随处可见

    在金门路小学分校,海洋文化随处可见。在学校“爱蕴长廊”上,展示着学生们“我爱海洋”摄影比赛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特色海洋节期间受到热捧;在两面海洋砂岩浮雕上,砂岩浮雕、海底生物、青岛前海一线景观都浓缩其中,学生们围绕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等展开研究性学习;海洋展厅内,“极地海洋特色”和“我爱宝岛台湾特色”更是学生们课余时间喜欢的地方。“我们喜欢来这里,不仅可以观赏美景,还能让我们增长海洋知识!”一年级的吴浩杨兴奋地说。

    “让人更为高兴的是,现在市南区已经成立‘海洋联盟校’,实现海洋资源共享。”金门路小学分校副教导主任吴伟告诉记者,金门路小学分校邻近中国海洋大学,具有地理优势,“我们邀请海洋大学将海洋生物标本带进学校,组织开展了大型海洋生物标本展览,学生们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精美标本,十分好奇并且非常感兴趣,达到了我们开展特色海洋教育的目的。”

    手制粘贴画,海产品脱销

    吴浩杨在看到学校的海洋摄影展后,对海洋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得知要制作贝壳粘贴画时,小家伙更是铆足了劲。据吴浩杨的妈妈杨洁介绍,“蛤蜊还好说,像是原螺想买也买不到,我下班后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我们家附近的商贩基本都卖断货了!”

    在饭桌前 ,吴浩杨一改往日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眼巴巴地看着大人手中的贝壳,家人一吃完,他马上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生怕损坏了,走进厨房用水清洗干净,杨洁开玩笑地说,“这是第一次看到儿子走进厨房,手沾上水”。

    设计图样,粘贴贝壳,吴浩杨一点也不马虎。把原螺变成石子,把蛤蜊做成蝴蝶,把扇贝做成海底宝藏……制作粘贴画时,不干胶粘了几次都粘不住,但吴浩杨并没有气馁 ,一遍又一遍地粘贴,吴爸吴妈也没闲着,在一旁帮忙。终于,漂亮的贝壳粘贴画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新鲜出炉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海洋教育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视野更加开阔。”杨洁说。

    海洋教育实践,家长组团助力

    不断进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们乃至家长更加了解海洋知识。这不,上周末,二年级的王弈博和妈妈薛梅就来到了奥帆基地,了解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详细信息,“我从小就很喜欢大海,学校有海洋节后,我对海更加感兴趣,想知道更多这方面的知识。”王弈博高兴地说。

    薛梅告诉记者,家长有时也会组团参加,“有时候,我们几家人会一块到奥帆基地去观看,不光孩子们喜欢,我们大人也长见识,会想多学点海洋知识,以免以后孩子问起来,一问三不知。”据了解,现在学校家委会也自发组织开放活动,学校每星期都会邀请两名家长走进班级,参与诗歌朗诵、开展家长大讲堂,从而感受班级中浓郁的海洋特色文化。“让家长参与进来,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孩子、学校,从而与学校形成合力,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学校的海洋特色教育。”吴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