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那天,作为节日礼物,其中有一本叫《做个好老师并不难》,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主编的,因为对他的事迹并不陌生,所以对他的书也比较感兴趣。书中李老师说,一个优秀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心”:童心、爱心、责任心。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的好老师呢?下面来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以“爱心”为基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爱的化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2014年,我任教的班中,有个叫张佳怡的学生,非常忧郁,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私底下我了解到,她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又要生二胎了。爸爸在黄岛工作,很少回家。自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跟不上,缺少生活的乐趣,她自己总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孩子。为了让这个孩子快乐起来,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关注,天气变冷,搂搂她,帮她紧紧衣服.感冒了,帮她端杯热水......;另一方面,在学习上鼓励她,引导她为集体服务,帮助他人,如布置教室,记录成绩,帮助老师你发本子等。她逐渐融入集体,书写认真规范,成绩不断提高。去年,教师节的那天,我收到了一张贺卡,上卡上写着:“爱像风帆,引领我前进。谢谢您老师!——佳怡”。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得上受学生爱戴、铭记更令人幸福呢?
老师的爱心还体现在老师要有宽容心,就是做教师的心胸要像草原一样广阔,像将军头上能跑马,想宰相肚里能撑船。不与学生一般见识,得饶人处且饶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记得在2013年,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王老师是个坏老师。”当我踏进课室的时候,字还留在黑板上。40多双眼睛紧张地盯着我,那位学生满脸通红,头也不敢抬。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我略一思索,那起粉笔在这几个字的后面加上“吗”和“?”就成为了“王老师是个坏老师吗?”让全班学生讨论。过后,那位学生来找我,解决了个中的误会。
其次,提高专业保质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知半解虽然不会像医生医死病人那样严重,但会误人子弟,贻笑大方。好老师光有良好的师德还是不够的,我们更多的时候要凭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才会受学生欢迎。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长存大爱之心,甘立树人之志,力行笃学之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要给学生鲜活的“一杯水”,自己就要当“长流水”。为此,我一方面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大量阅读课外书,不断充电。更新教育观念,尽可能多的了解个方面的知识,用自己的知识感染学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求知识的过程和体验,创造一种竞争向上的学习气氛,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习过程逐渐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再次,以沟通为桥梁。沟通是超越教学的一种技巧,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眼见的不一定是事实。” 沟通可以消除很多的误会。这早有孔子给我们的佐证。一次,孔子带学生出游,颜回讨得一点小米回来,支起炉灶熬粥。米粥快要熬好的时候,孔子猛地看到颜回正在用手抓着吃,孔子心中顿生不快:他恨自己“教育无方”,骂自己“有眼无珠”了。粥熬好了,颜回把粥端给孔子,请老师先吃。孔子故意试探说:“有许多日子没有祭祖了,这碗饭就先祭祖吧。” 颜回听毕连忙摆手说:“老师,万万不可用这粥祭祖,有失敬意,刚才锅里掉进了一撮灰,我想把它舀出来倒掉,又觉得可惜,情急之下用手捞着吃掉了,这饭不洁,不能祭祖啊!” 孔子听完,惭愧不已,感叹道:“就是亲眼所见也未必为实啊!”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夫俗子?我们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辩护,听听学生的心声,事情就好办多了。
“好”说起来特别简单的一个字,做起来却需要付出无数的艰辛与努力。最后,让我用西方一个著名的《狐狸吃葡萄的故事》结束我的演讲吧。狐狸为了吃到鲜美的葡萄,饿了7天才钻进了篱笆里面。因为吃得太饱,又饿了7天才钻出来。一来一回,它反而变瘦了。有人笑它什么也没得到,它却说:“不,我得到了甜美的诱人的难忘的回忆。”我们的工作不也正是如此吗?在三尺讲台上,我们播种,我们追求,我们奉献,这其中,流过汗,流过泪,伤心过,委屈过,烦恼过,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回忆。在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问心无愧:我是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