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的教室》内容简介:生活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等知名人物所成长的国度,窥探德国成功背后的启蒙教育秘密,帮孩子找到最匹配的竞争力、幸福力,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人生长得很,没有输在起跑线这回事。
媒体推荐
原来学校也可以如此上课!我尤其羡慕他们将阅读习惯的培养结合“读书之夜”的有趣活动,同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且有能力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沟通与倾听的能力将会是孩子长大后在未来社会中存活的最重要能力,也是合作与民主的基础。可惜这点在台湾的教育现场,也往往是较弱的一环。
——李伟文,台湾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德国基础教育的丰富内涵,绝不是仅仅培养出“会读书”的孩子而已。但是,假如,我们称赞在德国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真的不错,或许读者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德国教育体制好、学校办得好,或德国学校的老师会教书。其实,在这背后绝对不是只有“学校教育”,还有许多父母的用心与真正花时间与小孩相处的“家庭教育”,佳慧就极为称职地扮演了家庭教育中妈妈这一角色。
——郑伊雯,旅德作家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生命的复杂性,面对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我们常常会充满孰是孰非的迷茫,常常会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间徘徊。我们总是不愿简单地不负责任地说“是”或“不是”,我们的育儿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犹疑和纠结。正因为我们的选择是如此慎重,所以书中那些相同的选择注定会让我们惊喜。
——王云玲,8岁男孩的母亲,成都,公务员
去年我家朝朝暮暮上小学了。前几天看他俩日记,应该是如实记录了课堂上的一个片段。自然课上老师提问:“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大家都说了许多“错”的答案,老师说:“只有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如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以为“无边无际”都只有唯一的答案,不如都来读一读这本《没有边界的教室》。
——饶敏,7岁龙凤胎的母亲,武汉,杂志主编
家庭教育没有中西方之分,不管虎妈猫爸,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价值在哪里?学校教育要体现的是普世性教育,达到培养通才、社会人的目的,家庭个性化教育,则要体现在因材施教上。
——常智韬,中国“猫爸”,资深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