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走进孔子之孔孟之道

发表时间:2020-03-29 阅读次数:356
  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