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

发表时间:2020-03-30 阅读次数:858


    如何让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真正实现互补、共赢、共生,而不是相互冲突、撕裂,一直是不少一线教育管理者的困惑。孩子进入学校,家校关系便形成,面对家校矛盾,争论孰是孰非,只会将彼此更加推向对立面。双方消除傲慢与偏见,报之以理解与沟通,合作承担教育之责,才能解决问题,这便是以学校为核心开展家校合作和家文化建设的意义。

 

家长学校:道德传家。培育父母之德,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文化的传承。恢复培育家风、家训、家文化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父母、教师,三个方面相互合作、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最终形成教育命运共同体。在学校开展家长学习课堂,让家长认识到家庭自身的教育责任,让家长提升自身的修养,同时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与学校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目标。

 

 

1学校是家庭教育展示平台。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了家庭教养。在学校里,一个家庭的教育状况都会在孩子身上展现出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何做好父母,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风尚。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父母好了,孩子才会好;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轻松高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管用的道理,需要我们全力践行。

 

 

2家文化培育: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被公认为是最重视家庭教育的文明古国,家国天下,家国一体。在古代,家风、家训、家文化是家族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形成父母之德和家教素养。如《朱子家训》非常简洁洗练,虽只有短短317个字,却将《大学》的三纲八目全包含在内。《论语》、《孟子》与《中庸》的精华也都体现在《家训》之中。它和一般儒家经典一样,不是拿来要求别人的,而是要求我们自己的;不是拿来念的,而是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父母之德是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文化的基础。朱熹作为一位不世出的儒学宗师,为后人留下三百一十七个字的《朱子家训》,这其中饱含着他对子孙的美好祝愿与深厚期许。由于朱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使得他所留下的家训,已不再局限于对朱家的后裔适用而已。《朱子家训》对当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可以借鉴。

 

3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就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的影响与养育下成长,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通常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的家庭的影子。同样,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家风、家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基石。父母是给孩子第一个扣纽扣的人,第一粒纽扣扣正了,人生才不会走偏。

 

4建立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有研究发现,在学习型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的,甚至是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因此,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孩子,没有父母参与的教育,一定是残缺的教育,一定是不完全的教育。

 

5人格的塑造。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能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孩子来到你的教室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他的人格特征,他的认知风格,他的行为习惯,他的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已经形成。有一些孩子的基础已经很好,你只要继续呵护他,帮助他,给他更好的滋润,让他发展得更快。有一些不是很理想,就需要你用心矫正,而这种矫正,有父母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一定会事半功倍,有时甚至需要矫正的正是父母。

 

6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样的话,他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健康、幸福的人生。然而,现实中不少父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有高分就被看作是好孩子。只要成绩好,孩子提什么要求都答应,而对孩子出现品德低下等问题却不甚关注。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令人忧虑,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成长。事实上,影响人一生的不是分数。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生命的成长,必须经历四个重要的场域,依次分别是:母亲的子宫、家庭、教室和职场。家庭和教室是与学生生命关系最大的生命能量场。学龄阶段,儿童来到了一个叫作学校的地方,在一个叫作教室的地方成长。教室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就是他们生活的家园。从此,白天在教室,晚上在家庭,上学在教室,放学在家庭。教室离不开家庭,家庭也离不开教室。教室和家庭紧密相连。一间好的教室,一定会吸引父母的全力参与。父母的教育素养也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

教育要从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改变入手,人格培育是需要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营造。

 

附《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