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本来的样子

发表时间:2016-05-13阅读次数:469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大家都读过,其实巴学园的原型是夏山学校,这所1921年由尼尔创办于的英格兰的学校。
夏山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尼尔和妻子创办这所学校时,有一个基本的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让学校适应学生,就意味着一切让孩子自由发展,放弃管训、指导、约束,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在我们看来,学校会乱成什么样子?学生会无法无天到什么地步?但奇怪的是,夏山学校被没有被这群无人管束的“疯孩子”拆掉,孩子们很喜欢这所学校,舍不得离开它。
尼尔认为,孩子生来是聪明的、现实的,如果成年人不给他约束,他就会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能。就像一粒种子,不需要你天天守在旁边照看它,也能长成它本来的样子。草就是草,灌木就是灌木,乔木就是乔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在夏山学校,凡有做学者的天分和志向的人,都会成为学者,而只适合做清洁工的则会发展为清洁工,但即便是清洁工,也一定是充满自信和快乐的。
在夏山学校“自由发展”的背后,是爱,一种生命对生命的热爱。因为爱,所以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能力和力量。夏山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都值得我们的尊敬,面对一群处于“自由发展”的孩子,我们可以想象必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状况。孩子说脏话怎么办?偷东西怎么办?手淫怎么办?……你怎么看待、理解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自由发展不意味着纵容,当孩子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时,学校自治会(当然完全有孩子们组成)会做出惩罚的决定,尼尔自己也会经常和孩子进行个别谈话。
对我们现在学校里的孩子而言,最羡慕的应该是在夏山学校孩子可以自己决定上不上课和上什么课。最高纪录是一个女孩,她在校园里游荡了三年之久。很少有人会相信尼尔的话:“如果你的孩子玩够了,他会在两年内用功读书,通过大学考试,而在一般情况下他也许要花上六七年的功夫。”
那么,问题来了,“自由发展”可行吗?可以推广吗?我想,你需要读一读这本书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