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转型》有感

发表时间:2016-05-24阅读次数:398

今年寒假,读了北京十一中学李希贵校长撰写的《学校转型——北京十一中学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一书。

在读到《形成教学班的基本规范》这一部分时,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的班级。

是啊,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大家生活在一个班级体重,就需要一个共同遵守的规矩。孩子们走进教室,就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否则,学校、班级里将会一团糟。比如教室里物品摆放的规矩,桌面上书本放到哪儿?是左上角还是右上角?铅笔盒放在哪?是铅笔槽上方还是下方?桌洞里怎么摆放?左边放书本还是右边放书本?水壶是挂在挂钩上还是放到桌洞里?班级里的图书角谁来管?大家怎么借阅、找谁登记,谁负责整理,丢了的图书怎么办?

所有的所有,都需要一个个的规矩来约束。而这些规矩往往都是班主任来设置,让同学们被动的遵守着。这些看似密不透风的规矩,却经常被“不遵守”规矩的同学打破。我也很头疼,怎么要求说了那么多遍,这些孩子们总也记不住呢?看了老师的解释,我忽然明白了。原因就在于“这些规矩是由老师来制定的”。

海伦 帕克赫斯特在起《道尔顿教育计划》中描述:这种法规不是强加的,而是约定俗成的,就像社区人们呼吸的空气那样到处发散着。社区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组成社区的每一个自由人都永远意识到,作为社区的一员,他是一个合作者,他也要为整个社区负责?。

班级的规矩之所以总有学生不遵守,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集体生活里的合作者,而我们老师更是没有把他们放到一个合作者的位置,平等的对待他们,总是以管理和被管理的意识来要求他们。在这种“被动的管理下”,孩子们不会认为自己应该主动做什么,而全都是被要求做什么了。

所以,在实行班级管理的时候,智慧的老师一定不会和孩子们站在一个对立面,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做这个不做那个,而应该是退在一旁,把“指使”变成“指导”,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制定,真正的把“要我”变成“我要”。这样形成的规则才会是集体共同遵守的公约,才会充分彰显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才会体现孩子的责任感。

新的学期里,我也要在班级里该和孩子们共同商量的一定要听取孩子们的意见,该孩子们自己完成的事情决不能越俎代庖,让孩子真正的自己管理自己,成为自己成长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