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8-10-24阅读次数:300
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我也一直在思索,我的语文课堂是不是自己满意的状态,但一直觉得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读了干老师的书后,让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干老师把理想课堂分为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这可以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干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知识——真理”,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这和目前很多有识的教育专家、学者呼吁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施生命化教育应该是相通的。
值得我一读再读的有很多,比如干老师对于预习的重视,干老师说,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对预习这一学习活动的特殊处理,可以视为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个特色。他认为,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为此,预习作业要尽可能全面的针对所有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检测、修正与提升。基于这一理解,有效教学框架中预习就成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是与我们前一阶段曾经研究过的翻转课堂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预习将课堂真正做成学生学习的阵地,让学生有所准备,才能学有所得。
还有怎样去解读教材,我自己往往是自己读文章时有什么感受,觉得什么地方该使点力就随机地写下来。对如何解读教材其实一直是懵懵懂懂。但干老师认为,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在干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了几个新词“知性阅读”、“复活词语”和“复活文本”,知道了怎样才叫游刃有余,领略了大家风范。一句话:干老师的课堂能使我们老师看到未来的自己在课堂上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课例,让我们在课堂中了解应该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干老师以《景阳冈》《月光启蒙》为例,让我们理解了在知识焕发美丽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是如何成为让师生环绕的火堆的。

而在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其实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很高的学识和对知识的热情,然后带领学生去实实在在地亲历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心动,有顿悟,有思辨,有挑战,有困惑。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反思自已的学习经历,很少有积极的精神活动,常常是机械地记忆理解。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

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就像法国的作家司汤达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虽不易达到,虽要经历“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但这片绝美的风景,这至上的课堂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