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张春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身经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教育教学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感想。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教育学生了,不但起不到作用,甚至还起反作用。过去,我们习惯于讲“你不能怎样,应该怎样。”学生往往听了就扔,甚至有的学生还偏去尝试。还是李校长说的好,把对学生的“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实际上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的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他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开始。”。在书中,李校长提到了学生自己组织了一个足球俱乐部,家长们找到学校,希望取缔俱乐部。李校长在这件事上,就处理得很好。不是采用“堵”的方法,而是采用疏导的方法。结果学生自己主动提出了要“约法三章”,结果很奏效。这种不动声色的教育,比起教师在那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位男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是做小动作,要么是与别人说话,总之是不会认真听讲的。一开始我遇见这样的情况便很生气,就会在同学面前大声训斥他,但都无济于事,甚至看到你生气,他还暗地里很高兴。后来我就私下里找他谈话,发现他也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就是管不了自己。经过多次交谈,我发现他在课堂上改变了很多,但听课还不够认真。在随后的课堂上我不失时机地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随时给予鼓励和赞扬,渐渐地发现他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成绩有很大进步。
二、老师在教学中,要放弃自己的权威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教学局面。在本书中,李校长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此外李校长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越融洽,课堂氛围就越好。课堂氛围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课堂上和颜悦色,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平时我们只是在口头上说“以人为本”,但没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在本书中,李校长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没有坏学生。虽然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李校长能够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真是一位好校长。
读完此书,我的另一个感受是:作为一名老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是读此书的又一收获。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