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工程大学志愿者组织了一次对“学生上网状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每星期平均上网时间最高达到50小时以上;每月与网络有关的消费多达200元
;有大约20%的人选择了“因上网游戏、聊天有逃课经历”;而在回答“家长或学校有没有对你上网进行具体指导?”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非常少”。
对此,记者就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展开了调查,在走访中,一些家长、老师、专家及部分学生纷纷就网瘾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学生:孤独寂寞 缺少沟通
小巩(在校大学生):第一次上网是在高一,刚接触电脑感觉很新鲜,但由于面临高考,学习比较紧,也就没玩过几次。开始频繁地上网是在上大学以后,大学的生活时间多数由自己支配,离家在外,闲暇时间既寂寞又想家,所以就经常去网吧消磨时间。
小刘(在校中学生):在我身边经常会发现有同学因上网而逃课,他们大都是去网吧玩游戏、聊天。而有的同学放学就钻进网吧,作业不做,功课不复习,这确实很影响学习。
天天(在校中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整天又忙于工作,很少和我交流。从同学那里,我学会了网上聊天,现在我有什么事都不愿再和父母说了,我感觉只有在网上才能获得宣泄和满足。
家长:变堵为疏 正确引导
家住丛台区的王女士:儿子在读高中时沉迷网络,经常逃课,后来父母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让孩子走出了阴影。她认为,在预防孩子上网成瘾方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家长也要学会上网,与孩子建立共同话题。很多家长只知道孩子上网,自己却不懂网络,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只有了解孩子的喜好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次,注意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很多孩子之所以上网成瘾,是因为现实中没有特长,没有在人们面前引以为豪的资本,于是钻到网络游戏中去寻找自信。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怀和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亲情的温暖会感动孩子,家长再忙也要与孩子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定期谈谈心,了解孩子的困惑和想法。
学生家长周先生: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家庭教育中,无论是上网、学习还是其他问题,家长都要与孩子交流沟通,商量解决,多给予孩子精神和情感上的关爱,为其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空间,增强其自信。对缺乏自控能力又有强烈好奇心,喜欢接触新事物的青少年来说,可以通过订立行为契约或协议来控制其上网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
老师:培养兴趣 健康上网
王育德(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摆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在被现代青年所利用。青少年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应该理智对待网络,不沉溺于网络,使其为我所用。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心理辅导老师要多关注那些交往困难,内心敏感,容易受挫的学生,及时与他们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同时,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多结交朋友,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祁超广(市教育局法规安全处主任):有调查发现,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上网首选目的,比例在4成以上。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导内容,未成年人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此,净化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学会加强自制能力,拒绝网络游戏,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理专家:网瘾不只是孩子的错
牛武兵(心理咨询师):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家庭和学校要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积极引导。很多有网瘾的孩子,是对自身的价值认识不够,比如学习成绩差,挫败感就产生了,一部分学生为寻找释放的出口,走进网络的虚拟世界,通过游戏闯关、聊天等找到成就感。这就需要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帮他们制定能够达到的目标,培养自信心。如果家长能帮助他们寻找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会更好,比如与孩子一起打球、跑步,帮助孩子做一些自我认识的活动,并从其特长兴趣入手,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
胡秀霞(心理咨询师):网瘾不是孩子的错,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和不良网络文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一旦沾上网瘾,强制办法是行不通的,家长要帮孩子分析,要让他们真正懂得责任心、爱心和耐心,自觉走出网瘾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