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健康文艺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美术教学中体现生活化案例

发表时间:2011-03-23阅读次数:2214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即生活。”现代生活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儿童美术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 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参与美的生活、创造美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其了解美在生活中不同功能,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美,探索创造美的生活。只有这样,美术教育生活化必然充满活力,才能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儿童生活美术化也必然蕴含美好情愫、智慧光芒,充满着成功和喜悦。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美术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这充分说明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与美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小学阶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美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游戏导入,感知生活美。
案例片段:
    在二年级《实物拓印》一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采用了猜猜看的游戏形式导
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出示生活中鞋底上拓印下来的花纹局部,让学生猜像什么?是什么物体上的花纹?学生怎么也想不到是鞋底的花纹,他们产生了无尽遐想:像水波纹,是……?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再将鞋底完整拓印的花纹的展示出来,最后展示出实物鞋。
案例分析:
    学生的天性是喜欢游戏,巧妙的把知识寓于有趣的游戏中,并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并感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过程不仅观察体验到纹理的美感,还产生了好奇心,引发了学生去探究,当答案出现时,学生却意外发现这么美的花纹,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体会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二、走进生活,体验自然美。
案例片段:
    在上四年级《植物写生》课时,过去一般是教师带一盆花到课堂上学生观察写生。后来,我采用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各处去欣赏盆花,观察研究盆花的特征与色彩,让学生尽情观赏,大胆描绘。教师则在其中适时指导点拨学生有疑难之处。整堂课兴趣盎然。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学生喜爱游乐,不愿成天被困在教室里的天性。学生有了丰富的体验,才有表达的愿望,才有真实的表现。走进生活式的课堂,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公园、田野、工厂、商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我们要有意识地改变课堂的物理空间,打破课内外的壁垒,统整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创作,进行“个性教育”和尊重“个性境界”,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并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生活。经常带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思考怎样进行绘画创作,是发展儿童感知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思路。
三、观察生活,体验表现美。
案例片段:
    在教授三年级《各种各样的鞋》时,上课之前我预先在每组周围藏好各种鞋。板书:“鞋”你能说出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哪些是中国鞋,哪些是外国鞋吗?分一分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现代的?  学生找鞋观察汇报、了解鞋的一些知识。 学生找鞋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认识一般意义上鞋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各国的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对鞋有了更深的认识。
案例分析: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月亮、蝶儿、猫儿、鱼儿、自己的妈妈,自己的伙伴、老师……都成为孩子们热衷观察的对象,孩子们渐渐地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正确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渐渐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表现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同时,要让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尽其用。如: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圈筒卫生纸的卷筒……为了激发学生的搜集兴趣,可以在班组中设置几个纸筒,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可以进行分类,并定期展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可以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因学生找不到课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误教学进程,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来创造美好习惯与意识。
四、就地取材,渗透环保意识。
案例片段:
    三年级美术《变废为宝》教学片断,教师谈话:我们的家乡有这么美丽的风光,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不美的事物。问:“这是什么”?“这美吗”?“我们大家想想办法该怎样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学生分别自由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进一步启发,“这些生活垃圾不但影响环境,还有损我们的健康,有的废旧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有一天,老师在垃圾堆里看见了这样几个废瓶子,(教师出示形状不一的废旧瓶子)扔了真可惜,我想了一想,经过加工,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教师在实物展示台出示彩塑瓶子,并将彩瓶分发给每组同学欣赏。)教师问:“看了这些彩瓶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废旧的东西不一定“不美”,通过我们的想象,用我们的双手是可以把它变成美的艺术品。
案例分析:
    当今伴随着地球温暖化、大气层的破坏、沙漠化等地球环境问题,以及大气污染、噪音、水质污染和垃圾等生活公害问题的日趋严重,环保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这是“生活化”美术教学关注的主要课题。《美术新课标》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联系各学科的教育重点,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在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环境出发,形成保护环境的态度与行为,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更要爱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从小做一个优秀的环保小使者。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而这之中有许多就可以成为我们美术教学的材料。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强调用软、硬泡塑材料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袋等媒材,进行设计制作。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因地取材,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工艺作品。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双手,我们既寻找、收集了制作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
    总之,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教学“生活化”真正给学生带来了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与实践,拓宽了思维,丰富了素材,激发了想象,培养了能力。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观察生活;给学生一双巧手,让他们描绘生活;给学生一颗良知,让他们回报生活。引导学生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按美的法则去表现生活,从而创作出个性独特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