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亚平
女儿前段时间迷恋上了骑自行车。在她的多次央求之下,我答应同她一起骑车去幼儿园。她高兴极了,即刻把这个消息发布给了她的好朋友们,还不停地夸奖她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妈妈。
早晨的时间很是紧张,和她一起骑车真是让人着急。每次和她一起走,我总是不自觉地催促她:“你骑快点吧,怎么这么慢啊!”“能不能蹬快点!要迟到了!”“再这样慢,我们要取消骑车了!”为了继续这项刚刚开始的活动,女儿只好少说话,加快蹬车的频率。没过多久,女儿主动宣布:“妈妈,我们以后不要再骑车了!你的车子是大轮的,而我的车子是小轮的!无论我怎么用力,总是赶不上你!我不想追你了!”
看着孩子含泪的眼神,听着孩子委屈无奈的话语,我的心在颤抖中震撼了!是啊,一个骑着大车轮车子的成人却要求骑小车轮车子的孩子,和自己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相同的路程,显得多么不公平、不合逻辑啊!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轻松明白的道理,难道我们这些“聪明、智慧、永远正确”的家长们就那么难以理解吗?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却又频频地发生在我们这些家长身上。
成人有自己行走的频率和前进的步调,而孩子也同样拥有自己协调的行动轨迹。他们的身体还不够强壮,前进的步伐还不能跨得太大,唯有按照适合自身的速度“行动”,才会使他们感到舒适和满足。而我们家长呢?常常无意识地按照成人的标准对待发展中的孩子,用成人觉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催促行走中的孩子。我们恰恰忘记了,孩子的步距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行走的速度是有极限的!同样的路程,孩子必须付出比成人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体力才能够完成。在过于紧迫的催促下,他们也可能在“超越”中完成成人的某些要求,但常常已是兴趣索然、身心疲惫!而家长也早已怨声载道,怒气冲天了!
当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一同走路时,要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到儿童的速度。(作者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