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 教科书的引入生动、有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有主动尝试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情景中使用的方法虽然是一种估测,但原理是根据三角形全等求距离。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这个情景,明白战士的具体做法,思考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按教科书的要求,把学生拉到操场获野外,选择一定目标亲自做一做。做法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注意在这之中应注意哪些技术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素材,一方面通过真实有趣的例子展现数学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体会推理的必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知识以外的收获,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悦纳别人、欣赏自我等方面的才能,也应成为教师的一个目的。想一想中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实际上很少采用这种方法测量,但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习惯。
[教学目标]
1. 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重点]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可行的方案测量距离,能用有关的知识进行说理。
[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可行的测量方案。
[教学建议] 1. 通过老人所讲的故事这一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出新的课题, 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2. 在“想一想”中,教师可以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再加以总结。
课本上的做法并不最合理,因为在实际中连结AC并延长至D,使CD=AC比较难做到,一方面实验生活中画直线较困难,另一方面也需要绳子有足够的长度。学生可能会发表更好的测量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进行鼓励。
3. 教师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水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表述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做法、理由等进行“推迟判断”,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益。
4.要让学生关注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下是否可行的问题。
[评价建议]过程性:充分关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能否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中获益。
知识性:关注学生能否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否能在解决问题中有条不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