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适当运用心理策略,激励学生学习

发表时间:2011-11-22阅读次数:988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它既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智育、美育等的保证。对班主任来讲,德育工作必需面向全体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充分把握学生心理,运用心理策略,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沟通、心理策略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而心理素质则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科学证明:一个学生能否成材,不是单纯取决于其智力水平,在智力水平相当,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优良的心理素质将起着决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才能获得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心理上可能存在着情绪化,诸如:学业上的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但现实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有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那么,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力量问题加以正确的疏远,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呢?这时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因为承受不住压力以及心理有疾病而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案例一:
在我们班中张舟是从农村花钱借读到我们学校的,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来到这所小学,家里就是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学年以来,张舟的成绩有些下降,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很少举手回答老师提问,长时间地情绪低落,表现反常。一天下午我把张舟找来,我问:“张舟,最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吗?”,他一言不发地看着地。“张舟,最后冲刺的时间越来越紧了,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看他不吭声,我又问:“家长和你本人不都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吗?”没想到,张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老师,我不想上重点中学,我要回家。”他哭得很伤心,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说:“老师就是你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就和老师说。”等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他向我说了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原来,家里节衣缩食供他在外念书,就是为了让他考上重点中学。这使他压力特别大,觉得考不上给父母丢脸,自己也不光彩,可能是由于太紧张、害怕了,上课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期中考试又没有考好,这使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变笨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再喜欢他了,所以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再学了。
[分析]:张舟由于家长不当期待的压力而产生了明显的沮丧情绪。处于沮丧情绪状态下的人常表现为: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封闭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小天地,在那里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孤寂,悲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总想逃避现实,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观念固执,自己品尝苦果。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经常受挫折引起的。它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通常情况下只是偶尔短暂地出现,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失,但这种情绪如果长时间持续就容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小学生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而且对困难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一旦出现沮丧的情绪反应,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发现有沮丧情绪的学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其早日从中摆脱出来。
案例二:
华飞的家住在高层楼,在上小学以前,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上过幼儿园。上了小学以后,同学们下了课在一起玩,可华飞总是孤零零地在旁边站着,加入不进去。同学们都说华飞“古怪”,华飞很苦恼,向爸爸、妈妈哭诉。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家乖乖的华飞与小伙伴玩不到一块儿呢?
[分析]:华飞这样的孩子通常是个性孤僻的孩子,其形成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学会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技能。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保护,总是担心出事,不让他与“坏孩子”交往,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游戏时往往无视公共规则,不顾及别人;要么呆板、不爱活动,内心封闭,不能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这样很易遭到同伴的冷遇,时间一久会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逃避与人交往!应该让孩子容入集体中,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学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乐于帮助别人,这样才能使他更快的融入集体中,才能更加开心。
象以上这些案例不少,所以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身上的责任十分重大,要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灵魂”!当然在教师工作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以及不足,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改进,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好它呢?或者说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心理策略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一、多笑容   少严肃
教师不是圣人,也有喜怒哀乐,这些感情不可能长久隐藏,毕竟我们不是戴着面具面对学生,但是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已的情绪,以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与学生的沟通。有位优秀教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她每天上课前都对着镜子检视自己,心中默默地说:“要珍惜与孩子们的师生情缘,一定要给孩子们一张好脸色!”然后面带微笑去上课。学生们面对如此亲切的笑容,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对教师的恐惧感荡然无存,自然愿意与教师沟通了。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严东在纸上写写画画,轻轻走过去一看,差点把我气昏,原来他通篇都是在骂我,恶毒话语应有尽有。我热血上涌,真想给他一个耳光解恨,但理智告诉我:一定要冷静,冷静!我努力控制好情绪,继续上课,一边尽力思索他骂我的缘由,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幽默地说:“严东,为什么和老师有这么大的深仇大恨呀?看来你对日本鬼子的憎恨也不过如此吧?!”他大约是想到自己肯定“死定了”,干脆一声不吭。我倒了杯水给他,,继续微笑着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可直说出来,窝在心里面不好,老师保证不怪你,我们和解好不好?”我耐心开导了很久,他才下决心说:“老师,你没有得罪我,是我错了。但你不该把王威通报批评,他是被冤枉的!”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终于明白过来了,严东平时性格较偏激,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前些日子他最要好的朋友王威严重违反纪律,,被通报批评了,不明真相的小严“为朋友两肋插刀”,才与我结下冤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意识到严东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必须纠正过来,于是我将王威违纪的严重性详细地解释给他听,他终于后悔地说:“王威不是这样说的,我被他骗了,老师你处罚我吧!只是千万别告诉我爸爸!”我笑着说:“要是老师象你一样小气的话,早就去找你爸告状了!”事后我们和好如初,我经常找他谈心,他的性格逐渐有所改变。不明不白给学生骂一顿,我心里当然有气,但转念一想,毕竟他还是个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才需要我们去教育和引导,要是个个孩子都优秀,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呢?这样去想,心中也就释然了。
、多亲近   少疏远
有的教师认为要体现自己的尊严,就必须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会“没大没小”,影响自己的权威。殊不知这样有意识地疏远学生,只会造成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更别指望有心里话和老师说了。如果我们能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当中去,我们不仅能够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友谊,而且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如我班的陈辉同学长得很高大,经常在班里称王称霸,无理取闹,同学们都很怕他。我了解他喜欢打篮球的爱好后,便常常约他去打篮球,很快成为好朋友。中场休息时,我们便在一起聊天,我从指导他篮球技术开始,谈到打篮球要重球德,谁也不愿和无赖打球。打篮球必须讲究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才能取得胜利。如此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自然让陈辉心服口服。他逐渐将球场上养成的良好品德潜移默化到和同学的交往当中,同学们都渐渐愿意和他交朋友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真心和同学们交往,就一定能够与他们架起心灵的桥梁,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和信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多表扬   少批评
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激励方法。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表扬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另一方面,学生受到表扬,就会觉得老师一直在欣赏他,关心他,爱护他,从而更加热爱老师,热爱学习,有什么心里话就愿意和老师说。如在上“家兔”一课时,我发现被同学们称为“多动症患者”的吕爽又走神了,他正用小剪刀将一张白纸剪成小白兔呢,连我走到面前也不知道。我拿起他剪的小白兔 ,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向同学们展示他的作品,说:“大家看啊,这小白兔剪得多精巧,栩栩如生,比老师的挂图还要漂亮呢,吕爽真了不起!”在我的暗示下,同学们热烈鼓掌,吕爽可开心了。课后我又私下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扬优点,纠正好动的毛病。说来也怪,此后上课时他安静了许多,再没有同学起他外号了。吕爽同学以前经常挨批,都没有改正错误,短短几句表扬的话语却让他变了样儿,可见表扬对孩子们的心理有多大的触动作用。
四、多商量   少命令
作为学生的他们不喜欢听“你必须……”,“你不能……”之类的教条话,尤其反感一些老师的家长作风:“因为我是你的老师,你得听我的!”命令式的口吻是无助于师生沟通的。而如果多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受到老师尊重,因而会更加尊重老师。情通则理达,此时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当学生有问题时,也愿意主动找老师商量,乐于对老师敞开心扉。如我班学生李志平时无心学习,经常与老师唱反调,逆反心理很强,很多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一次放学后,我诚恳地对他说:“李志,我想去后山采集一些植物上课用,你对这一带比较熟,请你帮老师带路好吗?”他面无表情地瞟了我一眼,然后拿起书包就想离开。我没气馁,继续和颜悦色地说:“那么,我下午一点钟在校门口等你,你要是有空,就来帮一下老师,行吗?”“看看再说吧!”他丢下一句话就跑开了。下午,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校门口等他,没想到他真的来了,还给我带来一顶十分别致的太阳帽呢。我们的友谊也从这一刻开始进入了新的阶级。那天他真诚地对我说:“老师,没想到你愿意这样和我说话,我服你!”可见,商量并不是让步,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一把钥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德育是重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心理策略,激发学生的灵感、上进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