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之后我有一些想法,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纵观顾泠沅的青浦经验以及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再到声名赫赫的杜郎口,他们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体现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尝试教学思想,要让学生先尝试,要让学生自己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尝试。
这个世纪,有很多的新的教育思想在涌现,而孔子他老人家千年前就提出的尝试教学思想到如今才成为人人争相效仿的对象,有可喜之处更有可悲之处。是谁“摧毁”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又是谁把大家引领上了应试教育的“溜光大道”。转了几圈之后,我们又回来了,学古人搞尝试教学法,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晚还是不晚,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只要有心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但是这是一个有心接力的过程,在这条看似明朗的路上却需要万千的有心人,有心教师参与其中,去促成我们“教育大业”的振兴。
通过上网搜寻视频我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四周都是黑板,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当小老师讲解,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在很多人,很多教师看来,尤其是和当今中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比较来看,杜郎口的课堂他令人向往了,教师有激情,学生有热情,这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课堂教学氛围啊!但是千人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杜郎口的课堂很活,但是活超过了度怎么办。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好的东西,但是往往好的东西被发觉出来之后,随着大家“趋之若鹭”的效仿,最后都走上了变样的结局。崔其升学历不高,但是崔其升敢于尝试。杜郎口隐秘农村,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这些东西我们不要深究,这是客观的原因,但是与杜郎口比较我们欠缺的是什么?这个必须得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比师资我们一直走在前列,比硬件我们更是前列,比学生素养也在前列,我们差在哪里呢?是条条框框太多了吗,还是我们身处都市被都市的繁华蒙蔽了双眼,还是我们那颗忠于教育事业纯净的心早已离我们远去?
好的东西大家要学习这是一定的,但是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却是最致命的。我们要做有心的人,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更要善于总结啊,而这一切的源动力是我们最初走上教育大道的信念,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