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发表时间:2011-11-24阅读次数:1245



           青岛福林小学王     彦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我认为,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假期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从读教育名著开始,制定一生的读书计划,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难能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他一生共完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育真正的人》等40多本理论著作。此外,还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1977年苏联有关部门把他的教育著作汇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目前全世界已用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
    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我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读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意义是,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的。两千年来,我国社会最崇拜的人是教师,比如孔子,孔子是名教师,更是教育家、思想家。他的那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家风范,千载而下,皆令人叹服。而当代教师的地位为什么低下?不可回避的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问题。只有真正的“人师”才是神圣的。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不可替代的。一位外国学者在他的《教育目的》一书里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作为教师,请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沦为一个“简单劳动力”? 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什么?我对老师们说,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过去的年代,物质生活的贫乏,爱心缺少营养难以生长;应试教学扭曲了爱的教育,更不要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人们的潜意识里只有斗争没有爱心了。令人欣喜的是,只有现在,我们可以大声高喊:教育的爱心便是一种教育的圣心。“大多数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褛,满身是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他们生病时,我在他们身边;他们健康时,我也在他们身边;他们睡觉时,我还在他们身边。我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床,在寝室里,我们一起祈祷……直到他们熟睡为止”。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的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的教育”的人类奇迹,他是我心目中的“爱心之父”。从他身上,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从陶行知身上,我得到一个启迪:作为教师,爱心比什么都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与耻辱……教师在学生手册里写上:‘你们的儿子不想学习,请采取措施。’这实质上就是教师经常把一根鞭子放在学生的书包里,而父亲就用这根鞭子来抽打自己的儿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之中,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正俯身在露出的伤口上动手术。突然,一个腰里别着斧头的屠夫闯进了手术室,他拔出斧头就朝伤口砍去。那么,这把脏斧头,就等于是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公民的诞生》)如果你认真阅读过如此精彩生动的论述,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是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室和校园的。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正昭示着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无不显示出这一特点:跳出题海、跳进书海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把学校办成书籍的王国,师生们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学校必将更加美好。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我敢断言,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