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学生园地-51>多彩社团--51中>正文

校园概况

经典诵读中册:《论语》《老子》《增广贤文》

发表时间:2009-01-13阅读次数:610
 
 
 
 
论语(节选)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八佾第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第十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李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仲弓为李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第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季氏第十六
 
李氏将伐颛臾。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李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阳货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