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探究
青岛太平路小学 于彦
在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和整体框架结构的要求后,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平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来针对《品德与生活》(鲁美版)教材,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学策略,进行一下探究。
(一)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在展开品德与生活学科内容的学习之前,让学生全面认识教材和整体感知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学生认识了教材、了解了教材,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喜欢上教材里面的内容,也可以方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不同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段分层地学习。
因此,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先从看教材的封面开始认识教材。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封面是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在田野里放风筝,学生看过后,非常喜欢这样生动而且色彩艳丽的画面,我逐渐引导学生明白,春天已经来临了,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画面上的小伙伴一样,到田野中去认识春天,感受春天。这其实就和我们本册中的第二单元春天在哪里的内容结合起来了。二年级下册的封面是一个小男孩在大气球的带领下,翱翔在蓝天。这个画面是很多学生的梦想,所以我也鼓励学生能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去实践这样美好的梦想,能够超越自己。这和本册第三单元为自己喝彩的内容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说小男孩是在气球的引领下,飞跃自己家乡的上空,看一看自己家乡的变化,这就可以为第二单元 我的家乡中的内容作一下铺垫。
另外,目录页也是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教材的好方法。学生在目录页上看到的是一些彩色的拼图,一种颜色对应一个单元的内容。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课文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明白每个单元学习的是一个系列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学习的目标。
通过这样的整体感知,让学生知道,这本教材里面包含着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他们去翻看课本,这也无形中起到了一个预习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间接地为“活动背景”模块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为开展活动做好问题、知识、心理准备。
(二)在时间上灵活安排教材
本学期的两册教材中,很多内容的时效性非常强,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时间上灵活地安排教材,不必刻板地按照第一单元、第二单元……这样的顺序来讲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时间上的调整。
比如一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 春天在哪里中7.献上一朵小白花。这一课就应该安排在清明节前后进行讲授。另外,第四单元班级中的我 16.小小运动会这一课,最好安排在学校运动会之前进行讲解,同样的道理,18.欢度“六一”一课就可以和学校的庆祝六一活动相结合来上,这样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学生学得也有兴趣。
除了和节日结合的内容需要调整外,还有几课是和天气密切相关的。如一年级下册12.影子寻趣,这一课在讲解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这样有利于学生运用太阳光观察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开展一些有关影子的小游戏。去年我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那天正好是阴天,我本来准备的一些小游戏由于没有太阳光,就都无法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到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果断地把后面的课调上来,将这节课放在晴天的时候讲,学生在校园里玩踩影子的游戏,即进行了知识的探究,也使身心得到了愉悦,课堂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还有就是二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夏日炎炎里面,14.凉爽有学问一课,最好选择天气比较热的一天进行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真切的体会,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果上课的时候,天气本来就比较凉爽,学生就可能不那么积极地去思考。17.奇妙的彩虹这一课,对气候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只通过出示图片来展现彩虹的样子,学生并没有那种神奇的感受。所以,如果某一天正好下过雷雨后,我们的天空中有彩虹出现,不妨就把这一课拿出来进行讲解,学生边观察,边学习,这种知识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另外,像一年级下册8.种下一粒籽一课的两个课时中间可以间隔两个周左右进行,这样学生在第一课时后种下的种子,才能够在第二课时的时候,看到发芽长叶的过程,学生才能体会到成长的乐趣,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结合实际充实丰富教材
我们的教材虽然力争完美,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搜集一些资料,对教材进行充实,以求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现在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很多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得到下载和补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相关的知识。比如一年级下册12.影子寻趣一课,我就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皮影戏的动画,学生不仅从中认识到影子的作用,体会到影子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和震撼。又如二年级下册1.弯弯腰捡起来和2.水龙头,你别哭两课,我都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环保的知识和小资料,学生不仅开拓了眼界,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除了网络上的资料以外,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电视里的新闻题材,甚至手中的一本故事书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资料的有益补充。除了教师自己来挖掘这些资料外,也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细心收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的多学科结合
品德与生活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其中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更适合很多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师,就需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多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如美术、科学、音乐、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比如一年级下册3.让家更美一课,可能就需要老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二年级下册3.彩笔绘家乡一课,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这些具有其他学科特点的课,对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平时就能够锻炼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但是也要注意,这些课的内容虽然是和美术、科学等学科结合比较紧密,但也决不能把这些课,就上成一堂美术课、科学课,毕竟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比如3彩笔绘家乡一课,我们的教学目标绝不是让学生画一幅非常漂亮的画,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情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学生的绘画技巧可能并不高,也许画出的作品并不是很像,但只要他能够表达出他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美好愿望,就是一幅好作品。
(五)教学中的“走出去,请进来”
品德与生活学科,要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因此,单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是无法达到教学最终目标的。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生活中的实践相结合。如一年级下册5.寻找春天一课,如果不走出教室、校园,怎么能够找到春天?当然,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不可能一上课,就带着学生到海边、到公园去找春天,但是可以先从校园里开始。每所学校都进行了绿化,让学生到校园的花坛里、大树下去寻找春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再借助学校春游的机会,让学生带着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小任务去参加,等春游回来向老师汇报。再如二年级下册8.我做小导游一课。每个学生都喜欢上来当小导游,但我们的学生不是表演系的专业演员,可以在无道具的情况下,进行很好的表演。因此,可以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小任务,让他们利用周末走出去,把他们希望介绍的景点拍成照片组,带到课堂上来。这样,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这些照片来进行讲解和导游,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请进来”,是将校园以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员,请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堂中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一年级下册7.献上一朵小白花一课,我们就可以请一些参加过战斗的老英雄模范到学校里面来,给学生讲战斗故事。英雄模范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解,一定比我们站在讲台上讲要更吸引学生,也更具教育效果。又如二年级下册5.关心他人一课,我就从盲校请了一位同学到课堂上来,让她讲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听了以后,深受感动和教育,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帮助盲人过马路,提醒乱占盲道的人及时把盲道清理通畅,还捐出了自己家里的旧挂历,给盲童当作业本,还有学生录制了一盘“信”,送到盲校。这次“请进来”的经历,让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六)教学过程“阶梯化,系统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的内容是呈阶梯性、系统化编写的。其中有很多的知识,在不同年级以不同层次和深度呈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其阶梯性和连贯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伏笔。
如一年级下册10.我有一双小巧手和二年级下册12.露一手就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仅仅是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手工,来体现自己在废物利用、一物多用方面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而到了二年级,这种能力有了提高,不再局限于“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过程,而是需要同学们尝试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小发明,小创作。
另外,二年级下册的1.弯弯腰捡起来;2.水龙头,你别哭;3.小树小草也知疼,这三课的内容,也是为了以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第二单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作铺垫,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环保教育和培养环保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