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大师指点你的孩子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发表时间:2009-06-07阅读次数:665
大师指点你的孩子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林语堂先生(1895-1976),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和英语通著名,他一生共出版中文集三种,英文著作36种。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英语学习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英文要诀:
一、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二、学时不可以识字为足。识之必然兼用之。凡遇新字,必至少学得该字之一种正确用法。以后见有多种用法,便多记住。
三、识字不可强记。得其句中用法,自然容易记得。
四、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
五、“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
六、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七、 口讲练习有二忌。(一)忌怕羞。学者在课堂上怕羞,则他处更无练习机会。(二)忌想分数。一想到分数,便怕说错,怕说错,便开口不得。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不怕羞、不怕错、充分练习的学生。若得教员随时指正,自然可由多错而少错,由少错而纯正,由纯正而流利,甚至由流利而精通。此是先苦后甘之法。
八、读写要精。读音拼写,皆须注意。马马虎虎,糊涂了事,不但英文学不好,任何学问也学不好。
 
英语专家陈琳谈英语学习方法
*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 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说的啰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 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英语专家桂诗春谈英语学习
我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学习英语,接受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小学六年级时,英语学得很差,被父亲罚站打手心。他找来一本缀字课本(Speller),要我跟着他念ba,bi, be……。想不到这倒有点效:在班上听写时,居然能经常名列前茅。后来到了初中,学校常停课,父亲请了一个在机场当过文员的“私垫”名师到家里来教我们几 兄弟汉语和英语,他用Mary Lamb的The 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故事集》),林琴南译作《吟边燕语》作为英语教材,用《古文观止》作为汉语教材。他用的教学方法很呆板,念一句解释一句。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在抗战期间,却找不到什么书看。我开始对英语感兴趣,那是因为通过英语的窗户,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那时能看到的是战前出版的M.West主编的《新法读本》,相当于现在的英语简写本,我看了不少。抗战胜利后,跟着美军一起到中国来的是许多平装本 (Paperback)通俗小说,绝大多数是侦探小说,当时我对侦探小说简直上了瘾,几天就看一本。只要能够勉强跟上故事的情节,就囫囵吞枣;词典是很少 翻的。我的英语能够提高多少得益于这种“速读”,因为它可以增长我对英语的感性知识。当时还有一种“文摘式”的杂志,如《读者文摘》、《皇冠》 (Coronet),我也十分喜欢。因为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引人人胜。于是我就开始把这些我看得懂的文章翻译或改写成为汉语,并投稿到地方报章。有些稿子被采用,对我也是一种鼓励。翻译或改写的前提是我必须白己看懂,这才迫使我去翻字典。当时用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综合大词典》,收录的词条比较多, 能满足我的需要。我的稿子被采纳的越来越多,有较长的,居然成为连载。当时苏联还出版了一本叫做《苏联文学》的英语杂志,每期都登有一篇长篇小说。有一次我谈到一位苏联作家的小说《金色的布拉格》(TheGoldenPrague),大受感动,就动手去翻译整本小说,足足花了我大半午的时间。没想到我刚译完,诗人袁水拍的译本就出版问世了。我也没有后悔,只当是满足了白己的一次翻译创作欲。
    我在中学阶段又爱上了集邮。为了交换邮票,我 又结交了30多位笔友(Penfriends),都是在海外的,特别是英国的(前)殖民地的,因为那些地方的邮票设计精美,色彩绚丽。我就专门找那些地方 的笔友,每个星期都用一部破旧的打字机发出七八封信件,和笔友交换邮票。熟了以后就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谈得最多的是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这种活动使我提高了英语的写作能力,增加了地理知识,而且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有一次我在笔友会的目录中看到一位住在LongIsland的笔友的地址,就按址发信。信上免不了谈些本地的风土人情,并打听LongIsland在世界上哪个角落,有什么邮票可以交换。对方是一位美国老太太,她看我十分无知,竟然不知道 LongIsland就在纽约附近。她就给寄来了两大包裹,除了一大堆美国邮票外,还有很多书籍、地图和小纪念品。礼尚往来,我寄回去一个中国木雕佛像。
    这就是我在进大学前和英语打交通的一段小经历,颇有点离经叛道,不足为训。望读者能取其要旨,而戒模仿。我没有专门想到提高门己的英语能力,而是想到用英语来做点事:“读”是为了看书,“写”是为了通信,“翻译”是为了投稿。
    总之是在使用中学习英语:开卷有益,动手有益。
 
英语专家钱清教授谈英语学习
如何才能从仅仅掌握简单的日 常生活英语提高到能表达思想,语言自然流畅,能看懂原著并就一般话题展开对话?最初阶段要提高较容易,已达到较高水平而进一步提高也不难,最难的是由初级 阶段过渡到能读文字不太难的原著。这时,上精读课就很有必要,因为通过精读可以认识许多英语语法和词汇现象,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了解。但光靠精读接触的英语是不够的。在国内学外语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主要应靠阅读简易读物来弥补不足。阅读简易读物是吸收新语言现象的最好途径,这些读物中生词较少,不用 费很大精力查字典,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内容和文字的表达方法上,因此可以读得快,读得多。这样,一些基本语法和词汇现象可以反复接触。例如,反复见到虚拟语气的例子或过去完成时的使用会使学生加深对其正确使用的印象。同样,反复见到各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习惯用语、动词搭配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什么情况 下使用,而不至于把英汉词汇机械地对应起来,认为任何时候出现这个中文词就必须用那个英文词表达。犯这种错误的人不可能说出和写出自然流利的英文。
    阅读简易读物能给我们提供英语句子的最基本成分,学会简单自如的表达方法。例如give in(屈服、让步、递交),give out(分布、公布、发出),give away(捐赠、送掉),give back(归还),give up(放弃、终止),give yourself up(投降)。这些动词短语都可以用范围更窄的外来词表达,例如give away作为 "捐赠"可用donate; gave yourself up作为 "投降"可用surrender; give out作为 "散发"可用distribute等。用词同语法一样,都是英语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了这些。即便词汇量不大,表达能力仍可较强。读简易读物,反复见到一些常用词汇和语法现象便于我们学习一些基本语言现象,例如语法、词汇搭配,又便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使其成为技巧。就像认识人一样:我们见过一次的人往往认不出脸,叫不出名字,语言现象也不是见了一次就会认识使用。但在不同上下文中反复见到的语言现象就容易熟悉,进而逐步掌握。
    应当看哪些读物提高最快?最好读一些没有专业词汇、文字较简单,篇幅较短、内容有吸引力的作品。这样容易看得快看得多,给自己树立信心。可以读简写的英美文学经典著作,例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等。最好是选英国朗文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读物,因为这套读物编写得很科学,文章难度适中,词汇的选用也是经过精心 编排的。他们把小说中大篇幅的描写都删掉了,因为这个时期学这些无用。除此以外,可以选一些文字简单的短篇散文或短篇小说,最好是加世纪的,以免词汇和句子结构太老化。内容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不要专业题材的,这类文章在《读者文摘》中常能找到。还可以读一些短篇的传记或旅行见闻性质的文章,甚至一些较 浅的对话较多的世界侦探小说名著,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要避开专业词汇较多、描写太细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书和文章不仅能学到语言而且还能了解英美 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

钱清教授简介: 1932年生于南京。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大 (现苏州大学),1957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博士研究生班。1984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大学英语教授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有《英语会话手册》、《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与吴景荣、丁往道合编)、《美国文学名著精选》(主编)、《英美文学工具书指南》《美国六十年代的实验小说》、《当代美国探索性小说的小说技巧》等书籍和文章。
 
 
 
 
 
 
英语专家胡文仲谈如何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英语专家胡壮麟谈英语学习方法
l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英语专家熊学亮谈英语学习
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需要不断积累、操练和自我纠正。英语学习中的投入和产出基本上成正比,但集中学习和注重方法也至关重要,得法者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有的学习者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并非都能如愿。除了性格、习惯及神经系统的差异外,许多人抱怨环境,如无机会与外国人接触、缺少操练对子、教材与 师资短缺等等。其实语言练习主要是个人的事,只要抓紧,也能无师自通。由于文革的影响,我上大学开始系统学习英语时,已经25岁了。虽然那时各方面的条件 非常有限,但因喜欢口语,就坚持自己练习。具体做法是:(1)每日对自己听到的语言进行无声翻译练习半小时左右,他人的言谈、电台广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听到中文,则将其译成英语,反之亦然。(2)遇到比较有趣的内容(如电影),则对一静物(如墙壁、家具或树)用英语复述情节,此时不必担心出现说错而引人发笑的窘况。(3)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断纠正自己,逐渐从流利(fluency)向精确(accuracy)过渡。我认为流利先于精确,是较为可 取的学习程序。失败是成功之母,过分考虑精确,怕犯语误,练不出好的口语。
    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口语的基础。人不可能对任 何话题都谈笑自如。通过多读、多背、多听的途径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方面,在口语练习中遇到词穷时将暂时无法用英语表达的汉语词语记下,在汉英词典上查出相关的英语表达并通过记忆强化巩固是另一方面。80年代初我曾在华东师大教过一段时间的出国班英语,有的学员虽然阅读能力极强,但口语却很差。显然,这与缺少强化练习有关。就我自己而言,这些年理论课上得较多,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上课多半用汉语讲。以前经常应邀担任各种外事活动的同声传译, 主要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状态。但现在因为教学科研太忙,已多年没有从事这种练习。我现在英语口语状态尚好,与我当年的自练不无关系。
    定期适量的刺激,能促成质的飞跃,能够将牵强的语言能力演变成自然语感,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鉴别语言能力是以使用效果为准,即看说写能力如何。一个口语在质和量上都达标的人,其读写听能力也不会差。但在学习中要量力而行。以前当学生时,我曾经做过一天读十几篇《新概念英语》课文、写十几篇英语摘要的事,也 去听力室听过比自己实际水平高的录音带。其实,因急功近利而一下子读写太多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噎食”,破坏学习机制,结果适得其反。这些损失,我的感觉 是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方能得以慢慢补回。是为诫。

熊学亮简介:熊学亮1952年8月生于上海,199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认知语用学概论》、《英汉前指现象对比》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1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