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精彩——首善之区宣讲行动
青岛太平路小学 明罡
首善一词源于班固《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但“首善之区”并不专指北京,它又常常被作为京师即首都的代称。“首善之地”也泛指最好的地方。如《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
历史上,班固首先提出了儒学教化含义,所以人们把京师称作首善之区,而近代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民生、民主含义,则更科学合理。随着时代的变迁,首善之区的含义有了拓展和延伸。现在人们一般把各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称作首善之区。即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
市南区委书记李学海提出了市南区要打造“首善之区”的总目标,即要打造“经济结构最优、城区环境最美、居民素质最高、社会秩序最好、发展潜质最大的首善之区”,市南区打造全市“首善之区”,为青岛市城市品牌形象更上一层楼开了个好头。
从去年3月份开始,市南区开展了“以迎奥运为契机,大干一百天,全面打造城区新环境”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李学海表示,,“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使环境建设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不断提高市南区的立体化综合环境水平。
市南区历史悠久,湛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湛山村可以说是青岛开埠前就存在的最古老的村庄之一了,它是我们青岛近代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它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在我们青岛的发展史上有着浓浓的一笔,它目睹了发生在1897年间的屈辱,它经历了在自己土地上发生的德日战争的硝烟,它会使那些缅怀德国殖民者的人清醒,谁是青岛人的人文祖先。
公元一九九九年在大湛山村重建和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后,原大湛山的村民为了能让其子孙和后人记住先祖们曾经繁衍生息的地方及辉煌的历史,特意集体出资在现在的休闲广场的西北端立了一块硕大的“大湛山村史碑”,碑文详实的介绍了大湛山村的发展历史和变迁过程。这个曾位于太平山山脚下的自然村落,是老青岛较大的自然村落之一,“早在明朝初期这里就有军队设防,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公元一五六六年)孙氏兄弟结居于次,在其后的岁月中有贾、辛、毛、王等姓氏的先人聚居这里。”这是镌刻在大湛山村史碑上的有关大湛山村历史起源的记载,这些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挖土制陶,结网捕鱼,耕地播种,谱写了大湛山村早期发展的历史。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农贸市场应运而生,个体经济的出现给大湛随着个体经营的兴起,这时大湛山村村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靠近湛山大路的村民开始拆掉自己原来在马路边的平房盖起了别墅般的小楼,这在刚改革开放不久的青岛港上还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情,这些小楼在当年十分的抢眼,没过多久这些新建成的小楼就变成了饭店和酒肆,成了村民们致富的工具,也曾红火了好长一段时间,当后来见到那墙上大大的拆字时,心理还替那些村民惋惜呢。再后来以东海一路为中轴线的大湛山村的改造把这个远至明朝嘉靖年间,近至大湛山村村民新建起的别墅式小楼统统的给翻了个底朝天,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居民住宅小区在经历了三年零七个月的建设之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大湛山村的改建给青岛城市里的村庄的改建开了一个好头,作为最先一个被改造的都市里的村庄,大湛山村的改造也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湛山村上,人们尽情的游玩。在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无不散发着一种朝气,使人们朝气蓬勃。但可惜,湛山寺是人们游玩的去向,早晨和黄昏时,人们都愿去那里散步,但没有太多的空旷地方供人们锻炼。
当我踱步在草青花香的休闲广场上,看着沐浴着晚霞的老人与蹒跚学步的孩子,看着那祖孙相拥其乐融融的场面,看着溜冰少年疾驰而过的身影,听着远处飘过来的动听的旋律,想着这昔日的村庄发生的沧海桑田般的变迁,我为我们能赶上这样一个和谐宽松的时代而高兴、自豪。旧的大湛山村虽然消失了,但它留给人们的回忆确实美好的,当晚霞映在由花岗岩建成的“大湛山村史碑”上时,那碑在霞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在向人们述说它往昔辉煌的历史,让人们记住它那非同寻常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