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说明第三稿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507
“2012年山东省双对接远程研修”青岛嘉峪关学校磨课说明
 
     一、问题提出
我校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名校,现有39个教学班,每班平均48名学生,大多班级超过50人,属于大班教学。
在大班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长期存在难以保证每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不能保证待发展生有足够的学习、训练、展示机会,导致待发展生长期不能得到提升发展的机遇。为提高教学成效、帮助待发展学生提高学习成效,我校长期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研究。但在我校小组合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开展合作教学和不开展合作教学对于学习成效的影响不够显著,待发展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帮助;
2、有些学生对参与小组合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因为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总是优秀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常常“剥夺”其他学生的话语权,使小组成员间发展很不平衡。
 
    二、问题分析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小组合作教学的学习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
1、合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小组合作是教师设计的,基本上都是为了使教学过程中有小组合作而设计的,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不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而设计的,学生不是更有效地学习而开展合作,而只是在老师要求下进行合作。
2、合作过程没有关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在小组内相互促进,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实际上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3、合作分组不科学。现在我校的小组合作一般都是按照座位分组,或者按照学生水平分组,没有为小组内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创造必要的条件。
所以,我们将此次课例研究的重点确定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我校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理论研究的时间不多、经验不足、视野有限,所以这一问题的解决难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为此,我们决定全校英语老师参与这一课例打磨,希望通过此次磨课,促使我校英语团队的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意识与学习和运用课标的主动意识得以提升,积极探索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及开展策略,实现“促进小组合作素养的提升”的核心目标。
 
    三、解决方案寻找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组织学习研讨,明确了小组合作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内涵。
1、合作学习的目标
我校之所以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大班教学的学习成效,使学生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尤其是促进待发展生的发展。
经过学习,我们发现,不是所有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都适合合作学习,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独立学习完成的。不过,有一些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更有效。
所以,我们把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为:对于那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尤其是促进待发展的发展,从而提升大班学习成效。
2、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才能发挥合作的优势?我们阅读了相关文献,发现这样一些解决方案:
    (1)同质分组。即:根据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因素,将某一两方面有明显共同点的学生结合再一起,组成同质小组,让学生在这样的小组中合作学习并学会合作。
同质分组的优势在于:按照同质原则组建小组,常为自由组合,多出于学生自愿,学生兴趣爱好相同,学习目标一致,性格相仿,能更好的发挥其主动性。在同质小组内,成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因而能更深入地交流切磋,更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完成更艰巨的任务,达到更高的目标。
    (2)异质分组。即:把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别、智力、性格、个性等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
异质分组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使小组成员间有更多与不同质的同学接触交往的机会,在组内形成互补的局面,便于学生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的方式主要有纵排分组、横排分组、数数字分组等,是一种最方便快捷的分组方式,此分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学习伙伴的适应性,从而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
 
      四、问题解决方案确定
     分析这些方案,显然,要形成我校所需要的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促进待发展生的提高的合作,形成“1+1>2”的效果,就应该按照异质分组,因为只有异质合作,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帮助。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本班学生存在显著的学习风格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助于小组成员相互促进、相互帮助。调查结果显示,本班学生为54人,外向型学习风格占55.6%,内向型风格为29.6%,外向与内向混合型风格为14.8%。
同时,为了帮助待发展生,我们就必须在小组内引入可以促进待发展生提高的优秀生。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英语已有水平的异质的分组,尤其是保证每组有可以引导待发展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成员,这样可以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本班54名学生中,优秀生占33.3%,中等生55.6%,待发展生11.2%。
为此,我们决定按照这两个维度进行异质分组。
 
     五、教学设计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开展这两个维度的异质分组的小组合作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一些规定:
课程理念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级总体目标中指出:“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级情感态度:“4.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5.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6.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
二级学习策略:“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建议二:“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并能在展示活动中感受成功。”
评价建议二:“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
话题27:“合作与交流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玩演视听评价标准:“A.积极参与,善于合作,应变能力强。B.主动参与,能够合作,有一定的应变能力。C.能参与,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基于这些规定和要求,为了解决本校小组合作实际问题,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效,我们按照异质分组的小组合作教学设计了教学方案。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外研社版《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8册Module 9 Why do you like Australia?主要学习目标是澳大利亚相关文化知识,why, because的对话。
由于可能有的学生对本课内容澳大利亚很有兴趣,有的可能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对澳大利亚有很多已知,有些学生可能对澳大利亚了解甚少但希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更多,有些学生可能对澳大利亚了解不多也不愿意了解更多,对于why, because,有的学生可能只确定理解这一对话结构,有的学生可能确定要求自己运用这一对话结构,同时通过异质分组学习,学生对于why, because的理解与运用和澳大利亚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加有效。
所以,这一内容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经过几次教学研讨,我们最终确定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开展三次小组合作活动:课前一次,课中两次。
第一次合作是课前预习。学生分组搜集关于澳大利亚的资料。每个组任务不同,有的组做整体介绍,有的介绍澳大利亚的动物,有的介绍风景、风俗文化等,在小组内,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可以选择上网查资料、查阅书籍资料、请教别人等多种方式,呈现方式可以依据各组优势选择,如:口述、表演、做手抄报、PPT等。上课时,在“前检激学”环节,让各组分享交流后,引入文本。
这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采取按照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英语现有水平进行异质分组,每组基本按照外向型风格学生2人、内向型风格学生1或2人、混合型风格学生1人组成,同时按照优秀生1或2人、中等生2人、待发展生1人组成。这样可以使每组外向学生承担口述、表演,内向与混合学生做手抄报、PPT,优秀生负责阅读外语网站材料、中等生负责整理材料、待发展生学习相关内容、参与展示。
第二次合作是课堂上Act out the dialog.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优势可以承担对话(外向型)、角色表演(混合型)、评价(内向型)等任务。
第三次合作补全与补全对话。学生分工合作,外向型学生负责表述,内向型负责记录,混合型负责交流展示等。(该活动也有建议调整成文本再构:运用Where do you want to go? Why do you want to go there? Because…句型创编对话表演。待定)
第四次合作是Do a survey and make a poster. 布置任务:我们学校暑假要组织一次游学活动,小组调查想去哪个国家游学,喜欢去同一地方的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制作一张宣传海报,最后学生投票选出多数人想去的地方作为最后的游学地点。
这个活动让学生重新组合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同质合作,若出现风格、语言能力相同学生过于集中,教师适当调整小组组成,以便在同质中有异质。
 
  六、课堂观察视角确定
      基于本课例研究的目的,我们预设了以下课堂观察视角: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观察小组成员是否是异质分组,成员搭配是否科学合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风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是否分工明确,是否能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2、教师的教学活动:观察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的指令语、评价语以及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情况,旨在让教师更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课堂中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3、学习目标达成度:观察整体学习目标和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以及目标达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