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即变“教”为“学”。我们认为,教法的本质是学法,“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
当前,在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的是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操作实践都是新的学习方式重要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不仅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实现小组和班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上述这些特征,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或者学科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信息素养是渗透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要素,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主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发布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开发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研究性学习是正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未来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好载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里指出的那样"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教育信息化既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和媒体,它也必将全面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这样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开放、交互与共享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有效运用于基础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要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参与数学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业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刚开始在实践这一新理念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觉得现在的课都时兴这么做,好象是赶时髦。甚至还曾这样想:老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师有条不紊的问,学生不折不扣地答。然后反反复复地练,学生照样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考试照样能得高分。只要试题会做了,分数提高了,这才是现实的,其他都是虚的。但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才真正体会到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而有其深远的意义。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过去在教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说明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接着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然后在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再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至于为什么这样教,从来没有考虑。总觉得课本上有,我是老师,我得教,你是学生你得学。课堂教学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今天在教这节课时我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第一,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学生都认识三角形,能说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只是不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是三角形。特别是对于“围成”这个词语的理解。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对“围成”这个词语的理解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让学生摆小棒,摆的时候想一想要注意什么。 2.组织辩论:让说“组成”的同学和说“围成”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台展开辩论,各述己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3.做游戏。让学生三个人一组手拉手围一个圈,别松开。再把手伸直,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把手松开了,这时的图形还能用“围成”这个词语来说明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是不言而语了。 第二,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这部分知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1.四人一个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每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 2.小组长执笔,组内成员汇报,填写这张探究表: 三角形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三角形名称 三角形1 三角形2 三角形3 三角形4 三角形5 3.说一说,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①能画出只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吗?②能画出有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吗?③能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吗?④这说明了什么? 5.你能试着给这些三角形起个名字吗?为什么这样起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起的名字跟书上的不谋而合。从学生的脸上不难看出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然后又通过“猜猜我是谁”这一活动,老师故意只露出一个锐角或两个锐角让学生猜。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三类三角形的特点。我觉得这样设计,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从过去的记数学、听数学、看黑板上的数学,转变为现在的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二、重视动手与动脑,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
动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这种方法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强调动手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动脑,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不同的大小的圆柱体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操作,学生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沿高展开一定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动手实践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第二,要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三,要提倡合作交流;第四,要围绕一定主题进行,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和思考。
三、要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
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走迷失方向。例如:在讲解面积计算时,练习中有一题计算加料斗面积一题时,我考虑学生对加料斗没有接触过这一事实,拿着教具,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这个加料斗的四侧面是什么形状;(2)让学生观察这个加料斗上下两个面是空的,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计算加了斗的面积就是求四个侧面的面积;(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侧面的四个梯形是否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4)将这个加料斗沿一梯形的一条腰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班上教差的学生都计算出来了。同时经过这题的解答给学生留下了教深刻的关于“空间”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对今后学习体积做了铺垫。
四、重视实际应用,让学生亲自实践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做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这里,我要求各小组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开展调查统计。首先,我请小组学生统计本班级同学对语、数、外、体四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经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利用课中所学知识,统计出结果,并作了分析。有的同学分析:英语是一门不同于语、数的学科,不好学,要记忆很多单词,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也有的同学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上课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有错误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因为体育课在室外上,课堂形式多样,上课环境宽松,所以大家都喜欢上……。另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活动小组,制订小组实践活动计划;假如我们是(如环境保护者)社会调查,把调查数据整理成统计表,通过表格来让人们意识到要做社会的好公民。在这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做“老师参谋”、“社会公民”等这些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去进行数学活动。由此,人与人之间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做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驾驭数学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重视过程的数学课,意味着“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前要减少,即学生做的题少了。而且,探索的经历意味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可能在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汇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我想,这不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先进理念的体现吗?由此可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负责,更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