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作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受制于学习动机。”
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 的学习动机,对于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1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要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1)引起悬念。上课一开始便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积极的思考,往往能强烈地激起 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
(2)展现意境。语文课需要合乎逻辑的思考,也需要生动、形象的感染。在课的起始时,教师可借助幻灯打出图像,收录机播放音乐等方式渲染课文的意境,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强烈的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再因 势利导,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兴趣浓,积极性高。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课的开始,先挂出周总理的遗像,用黑布做边框,同时播放哀乐,简要介绍周总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起来十分认真。
(3)激发感情。这种方法是用凝炼而深情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感情。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原则。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3情感双向交流,课堂气氛融洽
在促进学生兴趣、调动学语文的积极性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我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比喻爱那个人而连带地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和物。师爱生,生尊师;学生往往因爱语文教师而爱上语文这门学科,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也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即有游戏,有幽默,有笑声,课堂气氛要融洽从而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要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4挖掘教材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充分利用语文课文这一独有的魅力,就可吸引学生注意,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
如:教材中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小学生们十分喜爱。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朗诵比赛。还可以根据一些情节较强的课文搜集一些材料开故事会。
总之,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地找途径,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