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解决既定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一些教师就困惑了,“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有价值的问题,甚至不是数学问题”。这就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怎样解决现成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视,很多练习题都注意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丰富的信息,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是低年级学生最难的;也是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因多样而精彩。学生也因各有特色而显现活力。我们为人师的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是爱,是信任,是理解,是一缕阳光。如美国一所学校所提出的校训:“假如他是我的孩子”。这样的真诚、真情、真爱的对待学生。其次是尊重学校的现实情况。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施教、文明施教、因人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时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同欢乐、共欢笑。唤醒他们的童真、童心、童趣,诱发牵引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诱发强化他们想问、爱问、敢问的心理意识。也就是从心理上,从人格上去教育培养他们将如何发展的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境时,主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我创设了同学们购物生活情憬。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一班的“小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大赛车(40元)小轿车(20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3元)大花猫(20元)电动熊(24元)等。师:同学们,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要用钱买)师:在每一个组里有一个信封,请把信封的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师:你们各小组的钱不一样多,根据自己小组的钱和玩具的价格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试着提出数学问题?不一会儿,各小组提出了很多的相关数学问题并作了一一的解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玩具的生生活情憬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购物的情憬中,自然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由已知数的联想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和题目中已知的问题略有变化的问题。一道题不论给出几个已知条件,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来提出数学问题:
第一:什么和什么一共有多少?
第二:什么比什么多多少?
第三:什么比什么少多少?
我们显然不提倡在学习中拼命的去死记硬背,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得更牢固、更准确,也可采用恰当的顺口溜或者公式来掌握:第一:○和△一共有多少?----→ 相加即可;
第二:○比△多多少? ----→顺减即可;第三: △比○少多少? -----→ 倒减即可。如,学习100以内数的减法后,一道练习题提供了“冬季运动会跳绳组,小芳跳了40下,小清跳了46下,小军跳了26下,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等信息后,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由已知的几个问题进行联想,提出一些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小清和小军一共跳了多小下?46+26=72(下),小清比小军多跳多少下?46-26=20(下),小军比小清少跳多少下?46-26=20(下)。
三、培养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少年儿童刚进入校园,对于他们,学校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课堂上,在课外,在任何时候,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于这种情况,老师或其他学校工作人员,一定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并加以适当优化引导,以致养成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低年级的数学,图画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借助身边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操作,摆一摆,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针对开篇的话的图画,教师可以放开来让他们看一看、静一静、想一想是什么,在干什么。教师要加以引导,对于说得不沾边的,教师切不可置之不理。反之,则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再观察,逐步说出切合图画的内容,教师再鼓励他们。这样,好问的儿童天性才能得到张扬,得到引导发展。到了中年级,高年级,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那么,他们的质疑意识将会是最棒的,也将能最好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自身潜能。
四、让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要能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两个信息,提出“中间问题”,从而把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实际上,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大体相同。都要能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已知条件的联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如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兔妈妈采了3筐蘑菇,每筐12朵,小白免采了6朵蘑菇。它们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如果用综合法思考,则要知道“兔妈妈采了3筐蘑菇”和“每筐12朵蘑菇”这两个条件是有联系的,用每筐朵数乘筐数可以求出兔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朵蘑菇。而如果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学生也要进行类似上面的分析。
因此,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