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 倾听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整节课显得热热闹闹,孩子们想说的愿望很强烈,他们总是想说、要说、敢说,急于表现自己。但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课堂上还会出现的现象是同学说过的答案、观点,第二个同学回答不同意见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形成倾听的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当细化要求。以往我们要求孩子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者发言人;耳朵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这是表面上的倾听,适用于习惯培养的初期。其次,让学生重复发言者的话。这是形式上的倾听。适用于倾听过程中不专注的学生;听发言之前就明确告诉学生“过会要请同学们重复”,听发言后对学生的倾听习惯作出评价。另外,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我们常常无意识间把学生重要的答案重复一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知道,别人的回答我可以不听,老师会把重要的话再说一遍,听老师的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以此给学生做出表率。老师要善于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通过抑扬顿挫等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最大限度的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处逗留片刻、思索片刻。这样便不知不觉延长的注意时间,提高了倾听能力。
二、 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的特征,因此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是很有必要的。而数学语言的表达常常是与动手操作相结合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操作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使知识内化。例如:当学生做34-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试题时,我让学生拿出34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我从34里拿出14,14-8=6,20+6=26.”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4里拿出10,10-8=2,24+2=26.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