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贴近生活
王 琪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 也会带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在教学时,我们能充分调用生活中的经验,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认识。
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或难忘的经历越贴近,学生的自觉接纳的程度越高。如:在教学“解答应用题一般步骤”时,教师先创设情境2008年奥运会在青岛举行,听说这次比赛要招收志愿者,准备工作基本都做好了,就差志愿帽了,我们和帽子厂商量了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顶帽子。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再如:学习“购物”(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先请学生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象,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你对人民币有那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在世界杯比赛前上“比的意义”一课,创设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紧密的教学情境,收到了颇为实在的效果。(1)谈一谈“今年7月份全世界将有几十亿双眼睛关注韩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2)读一读“5月11日世界杯热身赛。中国队以3:1胜泰国队。泰国队以1:3不敌中国队。中国龙3:1降服泰国象”这三句话有什么想法?(3)猜一猜:中国队能不能进入世界杯16强?(4)画一画:画一个长方形,要求长与宽的比是3:2。教师抓住足球比赛中的比分,也即是差比来引出倍比,这不仅与生活原型相吻合的,而且世界杯是球赛,也是高年级学生谈论的热点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2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是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先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小丽家搬新房了,买了很多漂亮的家具,多媒体显示,有木地板,有功能齐全的书桌,有电源插座,还有床前一粒一粒大的满天星等,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是小丽,面对房间里各个物体的表面,你知道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吗?学了今天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小丽提出的问题了。”同学们在教师设置地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又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让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来买东西,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
二、 精心设计练习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中目的。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1 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我妈妈今年34岁。”老师把8和34写到黑板上,“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4小,34比8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小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6岁,孩子比妈妈小26岁。”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再如:在刚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老师的朋友过生日,老师买了一套书作为礼物,你能帮我把它包装一下吗?怎样包最节省呢?
2 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练习的内容要体现生活化,充满生活的气息,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有意识地拿出一个鸡蛋,让学生猜猜这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学生想尽办法最后发现将它放入水中,可以间接测量。这样设计练习,能较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统计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统计班级中近视眼的人数,通过统计,学生了解到班级近视眼人数较多,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视力的必要性。
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