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有效的情景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年级数学组)

发表时间:2010-06-11阅读次数:987
有效的情景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曾经说过:有数学的地方,就会有智慧灵光闪烁。可是,在不少孩子们的眼中,数学却成为最难学的功课之一。那些奇妙的数学知识,原本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桥梁,可是更多的时候,却被无端地变为制造师生距离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创设实际的情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
我们学校一直以研究有效的教学为主要课题,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创设情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围绕学校十六字教学方针“以情激趣、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开发潜能”,我对有效数学情景的创设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导课时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我们一般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导课时创设情景体现一个“趣”字
卢梭认为,“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要使儿童享受童年的欢乐,就要求教师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特点,按照儿童内在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因此创设有趣味性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话说唐僧四人西天取经,有一天路过一个大森林,猪八戒饿了问师傅要吃的,于是唐僧拿出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给了沙僧一块,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给了悟空两块,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八块,给了八戒四块。这时,猪八戒美得笑开花,孙悟空不明白问他笑什么,猪八戒说:“还是师傅对我好,给我4块,给你们的少。”听完他的回答,孙悟空几人笑得趴在了地上。(屏幕上出示师傅给徒弟分饼)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猜谜:“什么东西最公平,它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你不多,我也不少。什么东西最珍贵,它象流水一去不复返,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一时一刻离不了。请告诉大家,这是什么?”以谜语引入课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了儿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导课时创设情景体现一个“疑”字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兴趣。
如:教学“对称图形”时,我们创设了变脸表演(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在川剧中有一种特神奇的表演------变脸),想见识一下吗?(放映变脸),出示脸谱你能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脸谱吗?为什么?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二、在探索时创设有效情境,探究理解新知。
     一张发票,超市购物小票……都可以成为研究数学的素材。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1、探索时创设情景体现一个“实”字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从儿童发展的内需出发,要真实、可信。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
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时,利用本班60名学生下午要分组去参加活动的现实问题情境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组并列算式。这样学生可以分成1组、2组、3组、4组、5组、6组、10组、12组、15组、20组、30组、60组各种分法和算式,再把算式进行分类,最后讨论得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这样真实的情景创设便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兴趣盎然,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探索时创设情景体现一个“争”字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我们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景。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每位学生课前准备一张卡通人物图片。课上,教师提问“看看谁能按照老师的口令正确、快速地完成要求?”,仍然发出口令:“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使学生在竞争的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平移。
三、在练习时创设有效情景,实践巩固新知。
1、练习时创设情景体现一个“动”字
小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完成,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智慧在人的手指上。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
如,教学“面积计算”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估计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并说说你的想法。”有的张开双臂估计,有的用脚跨一跨,有的用长尺子量一量……都在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求面积,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后,安排了一项游戏:动动脑筋走出教室---你认为自己学号是最特殊的数字的同学可以走出教室,还有没有认为自己学号是特殊的也可以走出教室。学号是质数的同学按小组有秩序的走出教室。一边走一边报自己的学号,其他同学要看看他们有没有出错。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练习时创设情景体现一个“放”字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围绕某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如,教学《平面图形》一课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题:出示一张机器猫的图片,让一个同学描述图片的特征,其他同学不能看图片,而是通过前面同学的特征描述猜出图片上的人物。接着老师话锋一转:“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如果我让你们像描述机器猫的特征那样,把图形的特征描述出来,让我一下就能猜到它们是什么图形,可以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教师创设的开放式情景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又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明明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明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
我们可以看到,创设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营造教学情景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的,是手段,是桥梁,是媒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创设有效情景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