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二年级数学组)

发表时间:2010-06-12阅读次数:1240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青岛太平路小学  刘名萱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的口算能力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

2、加大教学的步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计算的学习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要符合计算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在这两个前提下,教师可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计算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赢得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依据课本的情景图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光明小学三(1)班开新年联欢会,他们用15盆花来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马上算出:“15÷5=3(组),这时,我紧跟着出示:如果是16 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可以摆3组,还剩1盆。学生说出后,我立即板书算式:16÷5=3(组)……1(盆),同时阐述:“16盆花,每组摆5盆,还剩1盆,这个1”我们就叫余数,在算式后打上“……”,在写上1来表示。随后,我立即在黑板上补充写上:如果是17盆,18盆,19盆,……24盆,25盆呢?让学生看着下列板书分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15÷5= 3 (组)

               16÷5= 3 (组)…… 1 ()

               17÷5= 3 (组)……___()

               18÷5= 3 (组)……___()

               19÷5=___(组)……___()

               20÷5=___(组)……___()

               21÷5=___(组)……___()

               22÷5=___(组)……___()

               23÷5=___(组)……___()

               24÷5=___(组)……___()

               25÷5=___(组)……___()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很快完成了填空,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很快的发现了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就这样,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师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学习内容,并且学习效果非常好。

3、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良好数感。计算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解决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时,教学笔算加减法;在解决几个小朋友分吃一个西瓜的问题时,教学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在解决新学期同学们一共发了几本课本的问题时,可以教学乘法的内容等等。

5、笔算与估算结合,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结合生活与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估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估测意识与能力则是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这些能力来自哪里?是教学与生活。

四、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他们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斯能够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内涵,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贝壳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新教材设计中的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出教材里的生活素材和学生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这一主题图作素材进行教学,学生初步学会后,要求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例子,比如说投币要比赛场地、玩包剪锤游戏、玩丢手巾游戏等,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不确定事件后,他们就能逐渐从不确定中找出规律,即完成了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有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五、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材中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沙漏的计时原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环保与节能、团结与协作、社会调查、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涉及古今、课堂内外的内容,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种设计了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平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次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信只有无爱心的教师,没有改变不了的学生。具备了爱心的老师便能心平气和,也才能具有无穷的智慧。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送之以甘泉,他们会报之以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