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数学
太平路小学 朱瑞妍
“以情激趣,关注差异,尊重个性,开发潜能”,是开学初学校提出的教研主题,这个主题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努力朝着方面发展,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无可非议,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另外,从教学过程看,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似乎也是一对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多年来根据自己教学实践的探索和研究,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教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有兴趣地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这样的教学,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一、创设情境,在动手操作中诱发求知欲望
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欲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十分必要。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再用一个拍手游戏直接、轻松地引出了“平均分”,给学生提了个醒。然后用一个《悟空分饼》的小故事既适时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强调了“平均分”,并巧妙过渡到第二个分数——1/4,将分数推广,趁机教学各部分名称。二是在认识了1/2和1/4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学具(不同的)做新的分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三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完全由自己做分数,富有挑战性,激起学生的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愿望,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最后,让学生自发地把自己的作品全部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觉得他们的作品受到重视,具有成就感。
本节课的另一大特点是,没有干巴巴的练习,而是将它变成了学生自己制作、创新。另外,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兴趣,加深了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老师始终是在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折一折、涂一涂、读一读、写一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反复练习,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单调重复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白白浪费时间。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分析器参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如果仅有一种分析器连续地进行活动,大脑皮层则容易产生内抑制过程。所以在组织课堂练习时,我注意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把个体的活动变为全班学生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注意力保持持久,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率。在教学混合运算中,教材中的例题是60×3+40×2,我觉得比较枯燥,所以做了一下变动,设计了游乐园中的混合运算,可以播放游乐场的场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假想带学生到游乐场里去玩,学生的兴致就更高了,教师出示游乐场中游玩项目的价格表:
项目 |
每人每次(元) |
过山车 |
20 |
飞车 |
15 |
碰碰车 |
5 |
观光缆车 |
8 |
摩天轮 |
10 |
问学生想玩哪个项目?玩几次?共需多少元?怎样列式?
这节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作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摆脱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模式,从计算游玩时的花费引出四则混合运算题,有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宽松的、愉快的、积极的氛围中学习,从生活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局面,摆脱课本原例题的束缚,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而新颖的、活动的、直观的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的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游戏活动有: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放风筝、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数十种。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坚持搞“速算比赛”、“争当数学小博士”、“争当小小巧算家”、“智力竞赛”和“师生竞赛”等多种学习竞赛活动。 学生“乐学”、
“爱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设定目标有层次性,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同一种内容,有的学生感到太难,而有的学生感到太浅。有的学生理解快而深,有的学生理解慢而浅,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允许学习目标有弹性,既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帮助,又要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开小灶",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发展潜能受到尊重和开发。当然,自选目标要充分发挥激励学生的作用,其难易程度必须适当,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巩固练习中,出示了一幅图,图中一共有8个体积相等的正方体,其中有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黄色的,蓝色有两个,绿色有四个。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幅图即兴编题,至少要编出一道,多编一道的都可给自己组加上一分,看哪个组得到最高分。于是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一定会超额完成的。因为学困生至少可回答:
"1个红色的正方体占全部正方体的 "
"1个黄色的正方体占全部正方体的 "
"2个蓝色的正方体占全部正方体的 "
"4个绿色的正方体占全部正方体的 "
除了能编出上述四道题外,中等生可能还会再编出如下题目:
"1个蓝色的正方体占全部蓝色正方体的 "
"1个绿色的正方体占全部绿色正方体的 "
"2个绿色的正方体占全部绿色正方体的 "
"3个绿色的正方体占全部绿色正方体的 "
优等生可能还会回答:
"4个绿色的正方体占全部正方体的"
"4个绿色的正方体占绿色正方体和红色正方体的总和的4/5"
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任务,为组争取名誉,使不管什么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为组增加分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都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教学改革无止境,我愿一如既往,将“趣味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乐学”、“爱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