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体育课教学目标叙写
前言:本人写的小文《体育课教学目标叙写的问题分析及其矫正》,有幸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0年第二期。最近,通过学习、思考,发现此文还未把问题分析的详尽,现想以此小文加以分析。
清晰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那么,教师在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目标的两类陈述方式。
在叙写教学目标前,必须清楚两类陈述的方式。其一,是采用结果性的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有明确的行为动词,可测的教学结果,可评价的学习过程1。这种陈述方式一般都应用于“知识与技能”,如原文中的: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排球的垫球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部位正确,70%以上的学生可以连续垫4~6个,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
其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者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态度,难以用结果表明或者衡量的学习内容,行为动词一般采用体验性和过程性的1。这种陈述方式一般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原文中的: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2、深入探析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要清晰地陈述教学目标,必须对以下的几个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清晰地陈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1)明确“行为主体”。新课程以来,提出还课堂与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陈述时,应该把学生作为目标的“主人”,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目标行为的主体。这样就要求我们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应该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陈述方式,如:“教会学生……”、“让学生掌握……”等。但在陈述时,“学生”两个字有时可以省略,但是必须从文中现实学生的主体性。
2)把握目标陈述的四要素。目标陈述的四要素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具体内容已经在上文中陈述清楚。
3)恰当使用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那么在使用动词时,需要思考行为动词表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教材内容应该达到的要求,恰当地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应达到何种结果,以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课程度性。
4)说清可能结果的情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结果产生的情形加以说明,一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者范围;二是指出学习行为或者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1。体育教学中,应该学生存在的较大的差异性,那么教学目标的结果情形,可以用动词体现程度的差异性,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至少掌握三种跳绳的方法”、“70%学生能连续垫4~6个”等。因为教学目标是预设教学结果的情形,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生成性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是作为教学结果情形的底线而设定的,是教学结果情形的最起码要求。
例如:
1)技能目标:学生 通过模仿、自主练习,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部位正确,70%以上的
对象 条件 程度
可以 连续垫 4~6个,其中40%以上的动作协调。
行为 程度
2)技能目标:在练习中 体验到快速跑的技术,70%以上的学生 掌握2~3个提高步频和步长 (对象省略) 条件 行为 程度 行为
的练习方法,并运用步频和步长提高自己的快速跑能力。
行为 程度
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含义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和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去思考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该思考预设教学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选择可行的教法和学法,以求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