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追寻南行的足迹

发表时间:2011-01-06阅读次数:1288

追寻南行的足迹

袁隽   贺清

老师讲:

在交流之前,首先要感谢领导给予我们这次宝贵的听课学习机会,让我们聆听了许多优秀的课列,使我们受益良多。其次,向帮我辛苦代班代课的副班辛玉凤老师表示感谢,还有体育蒋林老师,数学王隽老师、英语卞萃老师,刘红雪老师、明罡老师和李淼老师,表示感谢,你们辛苦了。

下面我就先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南京之行既观摩“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20101130213分,我们乘坐上了去往南京的火车,在经过1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于121早上凌晨4点来到了期盼已久的石城——南京。

本次大赛在南京审计学院会场和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会场同步举行。我们此次听课的地点是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它是应南京市新城区发展和金陵中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百年老校——金陵中学和南京河西新城区建设指挥部合作创办的一所新型国有民办完全中学。现有在校学生5000余人,教职工310名。他借力河西新区蓬勃发展的优势,分享金陵中学百年教育的资源,是金陵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放大,是南京新城区教育的亮丽风景。

在这几天里,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没有丝毫冬的严寒,我们在莫愁湖畔,领略着经过层层选拔的教学精英们的风采,收获并思考着。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一共聆听了 20节课,,每天听课下来身体是疲惫的,可是内心却是充实的。20节课,真可谓特色鲜明,各具风采。20位选手的教学,或铿锵有力,张弛有度;或绘声绘色,生动活泼;或热情洋溢,大气磅礴;或娓娓道来,以情动人;或新颖深刻,富有创意;或行云流水,质朴自然……现场精彩纷呈,台下的观摩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惊叹声、喝彩声和热烈的掌声。选手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储备,对教材、对教育的深度理解,以及对课堂良好的驾驭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经过两天半的精彩角逐,最终,有20位老师获得大赛的特等奖,获得奖金5000元其中我们来自青岛的南京路小学的楚立蕾老师获得特等奖的第一名,其余20位选手获得一等奖 ,获得奖金1000元。

大赛最后,陆志平先生向我们公布了评委观课的要点,即评分的标准大致为“四大点八小点”。第一大点是教学内容。其中一点是先看教者对教材、学生、课标的把握理解是否到位准确,如教材的学段、体裁等差别,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以及赛课现场学生的差别等,再看由此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否合理,如有些老师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目标设计上的区别是否准确合理。第二大点看教学策略。先看教学设计的组织是否有效,再看教学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第三大点是看教师的素质,从教育思想和语文素养两点看。第四大点是看教学效果。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是愉快地、轻松地主动地学习等方面,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赛高林生老师也给予了我们精彩点评:

要清清楚楚地教语文

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

要快快乐乐地教语文。

在这次比赛之后,也给我们带来了四点思考:

思考之一,我们要更加关注课文的语文价值?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不一致。

人事景物情思。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是阅读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因此,引来那个学生读出语文蕴含的情理却,尤其是弄清语文是如何表达的,是课文语文价值的体现。

圆润,情感要从语言文字中来, 不是做作,不是扇动,更不是忽悠。

思考之二:我们要更加关注课文的体裁样式。

通过形式推想内容

分类:叙事性课文,说明性课文,诗歌

叙事性课文:梗概、细节

情节推动人物,把人物放在两难的境地。规定了人物的动态。把人物逼上了死角。

说明性课文:要点,方法

诗歌:诗意 意境  情感

关于诵读的问题,诵读;中年级理解感情;

吟诵三条:吐字归音,速度放慢一倍,注意平仄

意境:把诗人的感情附着在感情

思考之三:我们要更加关注课文的整体把握。

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精彩。

读文先辩体,解文先理序。

读书切入口,情采交汇处。

思考之四:我们要更加关注能力系统的构建

系统是为了某一具体目标而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合。

感受能力:低中高读书训练系列。

朗读,学习默读,诵读儿歌古诗

朗读,默读,略读,诵读。

朗读、默读,浏览。

以朗读和默读为主线。

理解能力:词句+篇章+文体。

中高年级要强化篇章意识。从整体入手,到部分再回到整体。

 

 

老师

20位选手的分数看来,他们的课堂都是非常扎实,有效,成功的,所以才会赢得评委的赞赏。那么其实最受益的要数我们这些听课的了!回来后,我把部分课例中的一些亮点做了汇总,希望能给老师们平日的教学带来帮助!

在众多课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来自云南的一位老师所执教的《 灰椋鸟》,本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她所设计的紧凑的教学环节,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教师在指导朗读上的评价语,在这堂课中,我们时时都能听到那发自内心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幽默的语言,如在检查学生朗读几个长句子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请推荐你的同桌来读一读,这时同学们是兴趣盎然,被推荐的同桌读起来也是充满自信,在加上老师幽默的语言“看你的同桌眼里带有深情的期待,一定要读得好点呀”,这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里全篇最难读得这个句子上,在读完后,老师的评价是:你读的自信、读得轻巧、读得响亮,感谢你的同位慧眼识英雄呀。这样幽默的语言,准确的评价,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一股股暖流和,以及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

理解课文时,教师更多的训练学生抓词、说词的能力。

例如:在《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师在让学生读完文中的古诗之后,

学生:“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依依不舍)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教师追问:“知道这首诗妙在哪个字?”(尽,孤)。还有《姥姥的剪纸》一课,在出示的学习小提示里,教师让学生浏览7-12自然段,提问:“姥姥对我的这份爱其实是第七自然段的哪个词?”(栓),之后教师紧紧以“栓字作为学文的切入点,以此让学生讨论换成“留”好不好?最后教师提炼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什么?(我顽皮的心和我对姥姥的爱)。诸如此类抓词体会的提问还有许多,像“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词?”

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能迅速捕捉到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有关键词入手,学文既有重点,又能深刻领悟,值得我学习!

三、注重朗读,指导方法灵活多样。

在这二十节课中,每一节课都在用心的设计学生的读,而且指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教师这样导读:“文中的老老让我想起了爱我的奶奶,读读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那些画面?这组文字不就是我们童年的写照吗?带着这种体会来读一读”。印象深刻的还有《鸟语》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你能把这段话读的有趣?谁能加上动作来读?燕子的呢喃软语怎么读?作者这样写让我们觉得很有节奏,让我们打着拍子读。”就这短短的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变换着各种方式用心去体会鸟类的语言。

接着还有同位分角色朗读:“春天布谷鸟来了,我最喜欢和布谷鸟对话了,同位分角色读一读。”另外这位教师还有一处的朗读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处学习喜鹊叫声的文字,教师问“想想人们在什么时候想听到喜鹊的叫声?”教师出示结婚的图片:“喜鹊会说什么”学生说:“喳喳喳喳,百年好合”紧接着又相继出示喜得贵子的图片、七月初七喜鹊飞到鹊桥上的图片以及嫦娥二号升空的图片。老师问:“嫦娥二号升空时喜鹊会说什么”学生说成:“成功升天“教师一句风趣的话过渡:“看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还有喜鹊的功劳,读一读这段,读出人们的期盼吧!”课上学生的朗读经过指导之后,真的是声情并茂,学生读完后教师接着说:“听你们朗读比听喜鹊的叫声还舒服。”

三、讲授第二课时,注重读写结合。

这些课中,有不少教师上的是某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像《姥姥的剪纸》,老师课上讲授课文713自然段,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 话的情景:勤劳一生的姥姥望着远远离去的我,姥姥会对我说什么?手捧姥姥的剪纸,童年的温馨画面又出现在“我”眼前,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把你对姥姥的心里话写出来。

另外《鸟语》一课,教师放鸟叫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一棵大树,飞来一群小鸟,他在想干什么?把它写下来,看谁写得特别生动有趣。

 

总之这次南行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如果说这次的听课之行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理念,倒不如说是鞭策我之行,我想,语文教学正如先生所说的,应如《桂花雨》中的,是香香的,永远对学生产生诱惑的;如《望月》中的,是美美的,永远让学生享受的;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是快乐有趣的,永远让学生难忘的。

    最后们要衷心的感谢朱校长,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为我辛苦带班的副班朱瑞妍老师,感谢给我代课的焦老师、辛兆亮老师和胡婷老师,感谢在我外出期间为我照顾孩子的刘红雪老师,一年级级部的各位老师,尤其要感谢我办公室的苏婷老师,张联老师和王天津老师,她们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担任起了临时妈妈的职责,谢谢大家!

  最后我想用金陵中学墙上的一段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希望能与大家共勉,尤其是与我们六年级级部的各位老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