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用钱引发的思考
太平路小学 安婷
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不可分割的两项工作。我们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要肩负起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塑造,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他接触社会事物的增多,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小学生的身上出现了自私自利、独断专行、不懂得关心他人等许多令人值得反思的问题。现在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责无旁贷。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完全可以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利用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记得我刚接班时学校发动全体师生为“希望工程”进行募捐。要求孩子捐出一支冰糕钱,捐出一天的零用钱,为灾区、为渴望读书的朋友奉献自己的爱心。当学校集体发出倡议后,我却发现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参与这种募捐献爱心活动并不积极,难道是他们已经对别人付出关怀变得淡漠了吗?有的孩子表现出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表情,有的则是处于观望的态度,想看看其他同学捐多少自己就捐多少。到了捐款那天,果真大家捐的都很少,但我还是表扬大家都为“希望工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孩子对表扬也似乎不痛不痒。但出乎意外的是有两三个捐50元的同学,却表现出一种乐于助人后的幸福感,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几位同学进行赞许与鼓励,借此机会在班级当中宣扬一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理念,营造人人都乐于助人的良好氛围。于是我把写有“献爱心”的自制小奖状给了那几位同学。没想到其他孩子一窝蜂似的议论开了,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羡慕,我也看到了不满和鄙弃……
有一个孩子嘀咕:“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50块钱呀!”甚至有一个孩子不满地叫道:“早知道有奖状,我也捐50块!”这给我触动很大,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们竟会如此盘算自己的付出。谁知过后没几天大队部的老师就给我送来了几个违反学校要求的孩子——他们中午吃完饭在学校周边的小卖部买零食、买玩具,还互相请客。这当中就有那天不满意给别人奖状的孩子。看着害怕挨批评的他们,我不知道该如何把当天发生的事和捐款那天的事联系起来,一时我也语塞了。
正好这时出现了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我们学习到《一枚金币》这篇课文。课前我就安排学生仔细预习课文。上课伊始,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有10元钱零花钱,你会怎样支配它?”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用它买自己需要的、喜欢的东西。于是讲授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 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金钱观,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这与儿子的“受不了”的不同。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是怎样明白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引发学生写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当学生读到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时,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又一次问学生:“如果你此时有10元钱,你会怎样使用它?”这时孩子有说会先把它存起来,等确实有需要时才使用;也有的孩子说用它买点有用的、有意义的,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东西。
通过这次教学,我时常在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提出“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除了“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一定要“以情感人”,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师,但是要如何当好这个“导师”呢?我们知道有时对于金钱家长也给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但这毕竟是自己的血汗钱,我们不应过多的强加干涉,自己有支配自己钱的权力。可是面对不为别人的需要付出,还在任意挥霍的行为和心理,我们有责任站出来为学生加以矫正。我们都明白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与其让孩子因为错误的金钱观误导生活的方式,不如让孩子懂得节制、懂得取所当得,在付出与获得的努力中,领略金钱所带来美果,而不是因为利用金钱所戴上的面具。新时代的父母不再只是孩子经济需求的供应者,而是孩子一个模仿的坐标。在教学中,我特意淡化了母亲这一角色,虽然这不便于学生理解儿子性格的形成,即使正因为母亲的娇纵,才使得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使得儿子真正自己去挣钱了的原因,感悟最后是母亲的想法转变了,才有了孩子的作为。我不想让学生和自己父母之间架起鸿沟,不想让学生今后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完美的借口。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只有参与,才能学会。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太过于包办,往往把知识点嚼得细了又细地喂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只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逐渐地习得了依赖,习得了被动,习得了学习上的“无助感”,这种状况必然阻碍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健全发展,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想这次我用课本教学,帮学生把好了心理的关,从理念上断绝大手大脚花钱的坏毛病,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的变化也是可喜的,他们言出必行,在学校组织的为四川灾区小朋友捐款捐物时,孩子们的热情可高涨了,纷纷拿出了巨额的捐助金,看到他们积极的状态,我想今后面对其他事情,这些孩子应该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判断的。
所以说虽然小学生基本不能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教育的盲点不去理会它。我们平时也应多向学生灌输一些较浅近的人生、价值观点,诸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努力学习、争取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对这些观点,不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是为其今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随着社会的重视,教师应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我想其他学科老师也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并且致力于追求课堂效率的高效。只有把教书和育人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