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自学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本文共993字,2分半钟读完它。
(2)小组合作检查一下生字新词,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完成好在标题旁边打上评价星。
总结:得到三颗星的同学举举手,看来大家学得很认真,我们坚固的船身建成了!
3. 交流反馈易读错的字词
派遣 桅杆 魁梧 鬓发
4.师生交流词语的意思。
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5.回答问题,整体感知。明确第一次远航(1-5)
总结:准备好了,让我们扬起帆吧!这就是我们制造的大船。
三、 三、方法引领,学会复述
(一)梳理思路
1. 1交流对话:这堂课,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2. 2交流方法:复述有什么好方法?
3. 3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一下,文中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几方面的内容?(关注课后题)
(二)复述扬帆起航:
1. 文章三大部分,我们先来复述一个简单的:扬帆起航。你认为这一部分吧什么复述清楚了就可以了?(时间、地点、人物)
2引发思考: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看第二自然段写的什么?看来这一自然段也很重要。(船队)
3能说说这个船队都有哪些特点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关注数字描写)
太了不起了,把这种感受也应该带入复述中。
4自由复述
5.指名复述
6.方法总结:所以,在复述文章时,除了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外,事物的特点要抓住(窍门一) 。
7宝船图片,这就是人们根据文字的描述,仿造的宝船。看,我们的宝船要起航啦!
(三)复述友好往来:
剩下两部分都有点难,你觉得哪部分最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解决他。
1列表格
4.
郑和船队与谁进行了往来? |
郑和船队是怎样做的? |
当地人的反应如何? |
君臣 |
|
|
百姓 |
|
|
商人 |
|
|
|
|
|
3.品词赏句:
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1) (1)这三个词,可以去掉吗?
理解扶老携幼、争相、惊叹不已(补充资料,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带回的物资大多是土特产,有香料、药材、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珍稀动植物等。问:人们可能惊叹什么?)
(2) (2)可以换位置吗?
(3) (3)有感情指名读
(4) 总结:通过讨论,我们看到这三个词是不同方面表现百姓对郑和船队的欢迎和惊喜的词语,不能颠倒,也不能丢掉。复述课文,关键词语要牢记,有了这个小窍门,谁来复述一下!
4.变成提纲
5.指名复述
6.提高要求:复述就是讲故事,怎样让故事有意思?
补充资料:
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7.现在你认为郑和是个怎样的人?
8.此时,谁想带着你对郑和的敬佩,再来复述一下。
(四)复述战胜凶险
1.自主复述,提示步骤一读二列三想四说
2.给列提纲有困难的同学出示表格
3.配乐创境。
4.配乐复述
5 评价:预设(1)不完整:情节是否完整?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凶险?
(2)完整:为什么要保留着两个情节?
6.总结方法:看来,重要的情节要保留,通过这些情节让我们感受到郑和的机智勇敢,强烈的探索精神!
(五)完整复述:
(1)同位互相讲一讲,看谁讲得既准确又生动。完成的同学在题目旁再打上两颗五角星。
(2)指名复述
(3)评价复述:结合者平日所学的列提纲、六要素等方法外,再结合今天所学的三个复述小窍门。你来评一评他说的怎样?
三、情感升华,引发共鸣。
同学们,从同学的复述中,我们回顾了郑和的远航,这次远航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友好往来、充满凶险……
是啊,这只是一次远航,而郑和的一生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远航?
这是35岁师德郑和,身材魁梧,器宇轩昂,而最后一次远航时,郑和已经——60多岁,鬓发斑白。28年,美好的人生时光。
补充资料: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牛首山南麓。终年62岁。
他死在异乡,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航海事业,献给了祖国。
补充资料:87年之后,哥伦布两只小船200多人发现了美洲,
114年之后,麦哲伦3只小船300多人发现了好望角 。
这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此时此刻,让我们怀着对郑和的敬佩,对民族的自豪,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四、 四、引发思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没有问题了吗?我却还有很多疑问:郑和这么庞大的船队在没有现代通讯方式的古代,在茫茫的大海上,怎么进行联系呢? 郑和到底去过哪些城市?为什么郑和之后就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远航了呢?……你们的呢?学习远没有结束,学习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去深入思考,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并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
引导学生预习读书时,关注课后习题,会让读书事半功倍。有了标题后,将其作为复述提纲,以复述为学生学习策略,与学文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远航的情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步,并根据每一部分的写作特色,提炼有效地复述文章的小窍门。“扬帆启航”这一部分让学生除了关注“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外,关注“宝船”的数字描写,想象当时画面。让孩子在已有的基础上有发展有进步。
《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之一“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本环节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通过师生交流填写百姓对船队反应的表格内容,感受到“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惊叹不已”这三个词语的词语意义和表达的效果,通过思考“三个词可不可以丢,请结合词语的意思谈谈你的观点。”资料补充“人们不停的赞叹,说些什么?(宝船、特产物品)”以及“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不可以颠倒?”三个紧凑的话题,在品味文字中,感知当时的热闹非凡的场景,也在复述的窍门中达成共识:复述时“关键词语要牢记”。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很多时候,我们的复述都忽略了让孩子在复述中说出自己的喜恶、崇敬等感受,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对比同时期的航海家的烧杀掠夺的行为,感知郑和的友好、爱好和平的精神。这样的复述是理解后的复述,是更打动人的复述。这样的学习,也更有层次。
在这一环节中,真正实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回顾步骤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复述的联系,并且关注到了分层指导,对列提纲有困难的部分同学再给予表格的提示。在复习前两种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到重要情节体现的人物性格,感知人物的智勇双全、顽强探索的精神,并由此再度总结复述中的第三个小窍门“重要情节要保留”。
复述任务完成后,在复述促理解的教学策略中,在远航地图的提示中,学生对这次远航的特点意义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从一次远航的特点和意义延伸到郑和的探索的一生,使学生更走进了人物,对郑和产生由衷的敬佩,此时在出示郑和远航与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的对比。刚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航海业的顶峰”这句话。此时此刻,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然而然理解深刻,朗读动情。
体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能真正体现“大语文观”。课本就是一座桥梁,是一个例子,通过学习这个例子,一是可以学会阅读方法,二是可以运用此法拓展延伸,生成新的阅读资源,生成新的阅读发展目标,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开放。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真正体现学习语文与生活的结合,体现大语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