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阳光校园-贵州>校长寄语-贵州>正文

校园概况

与书为伴 学以致用(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发表时间:2011-04-27阅读次数:420
与书为伴  学以致用
青岛太平路小学  林龙飞
      作为一名新教师,刚从学校出来,既无经验又无资历,而且缺少教育教学的种种技巧和方法,虽然有学校和众多老师的帮助扶持,但一开始内心仍能感到责任堪重,需要努力适应。但一个契机,让我一点点找到了工作的转变,这个机会就是全区“读书促专业成长”的活动。每一次学校组织的读书交流会,老师们都会针对一本书或同系列书籍进行分析,畅谈读书体会,同时也会推荐一批优秀书籍,各门各类均有。其实,读书,对于我个人来说,从正向关注的角度,是一个小优势,毕竟刚从学校出来,对于读书的热情和习惯都有不错的延续性。于是,不管工作多忙,每天临睡前,或任何一个小时间段,我都会读读书。
      读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感受过程、体悟过程和学习过程,读是一种积累和沉淀,所感所悟所学并一定会马上对当下的具体实践发生作用,但当这种积累和沉淀“成熟”时,读书的意义会以最自然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年多的工作,除了在日常教育教学上学校领导、老师给予我的指导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书了。特别是这半年,基于教师工作,我就品尝到了读书的益处。早在研究生求学期间,我的课题研究对象人物是被称为“世界三大心灵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言谈中,对教育问题有过不少阐发,但都因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形而上的超越性,所以虽然我并未停止对其作品的研读,但并没有想过将他的某些教育观念“嫁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但在学校组织过的“爱的教育”主题读书会等一系列活动之后,我忽然想到自己班的孩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有不少,而且多数家长日常十分繁忙,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观念”角度来考量,不是正需要克里希那穆提所倡导的“真爱教育观”么?(简单理解,真爱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使其成为任何别人想成为的那个人。具体实践中要注意的是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是真的对孩子好,还是为了降低自己的教育难度;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想要追求自己的或别人的肯定;是真的爱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我付出了爱”这种“为了爱而爱”或者“我是爱孩子的”的心理需要……)基于班级的具体情况,我一方面调整自己班主任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日常的言行中注意观察总结,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对不同的孩子区别对待;另一方面,将我的反思通过飞信和其它方式与家长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沟通,效果不错。特别是在期末的家长会上,就孩子们的情况和一个学期的沟通进行了总结,和家长较为系统地分享了这一观念,家长会后,全班有26%的家长与我即时直接交流,都感觉到自己对于孩子的理解和教育的确需要再做投入的和深入的思考,因为读书所得,这次家长会也成为了家校携手助力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只是一个案例,除此之外,我还将自己的读书习惯和热情引入班级,比如这个学期我“故意”将私下购书读书的行为在班级中“形象化”,每次我选购的图书送到学校时,我都会将书籍放在班里,孩子们天真好奇使他们对老师的行为有很强烈的兴趣,所以都对“读书”这一行为更容易接受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奖励图书、分享作品、展示我多年来的读书笔记和批注、建立班级循环读书笔记、组织孩子创建个人特色“读书伴侣”阅读本、利用学校博雅书苑的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与态度的渗透等等形式,较好地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和求知的兴趣。这个学期,自购图书花费600多块钱,多数都是适合班级孩子阅读的书籍。以读书为乐,以赢得老师的图书奖励,已经成了班级的读书热情基调。就连班级里的宋奎汝同学,书也成了他最喜欢的东西,经常课间拿着书籍安静地阅读。
      总之,读书不但可以为“用”,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只有把读书真正融入生活,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对生活认识和反思的能量,那么读书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