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阳光校园-贵州>校长寄语-贵州>正文

校园概况

浅谈让孩子快乐作文

发表时间:2011-05-02阅读次数:561
如何让孩子快乐写作文
      龚梅
一广泛积累  快乐丰收
作文过程涉及到搜集、贮存、加工、处理、检索、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方方面面。信息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自觉寻求各种信息,正确吸收、利用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信息,从而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在小学低段就培养学生素材积累意识,实质上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今后作文能轻松越过素材积累关打基础。
1.学会跟踪观察
跟踪观察(也可以叫做追踪观察),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个事物或者自己周围的某一个人物,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反复的观察(这种观察,一般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的),从而获取具体、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会观察、养成留心生活习惯的最初始的阶段。
比如,同学们经常吃某种蔬菜(或水果),但不见得就能很好地把它写出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种蔬菜(水或果)不是真正了解、熟悉。要想写好这种蔬菜(或水果),就需要对它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做到观察一次就及时地如实记载一次。若生长过程太长,要作好计划,定期观察,并一一记下这种蔬菜(或水果)不同阶段的外形、颜色等。这样,就为写好这种蔬菜(或水果)做了充分的准备。
2.学会定向观察
定向观察(也可以叫做有重点的观察),就是对生活中的诸多人物或事物,进行有方向、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从而获得具体、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继"跟踪观察"之后,学习观察,养成留心生活习惯的第二个阶段。
例如,要同学们写《我尊敬的一个人》。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家庭成员、亲戚邻里、学校教职工等广大人群中,进行有选择的、有重点的观察,进而发现和积累足以表现这一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作文素材。
3.从观察中积累素材
积累从观察中得来的内容和体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写观察日记。跟踪观察时,可以边观察边记录,也可以定期写观察日记。这种记录,强调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定向观察时,为了方便观察,最好是在观察之后进行追记。无论是哪种观察日记,篇幅都可长可短。可以成文,也可以是个片段(记下要素、梗概),只要及时地把观察所得、所感记录下来,就达到了目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写观察日记,不能只顾写观察景、物的日记,更要重视写观察人、事(活动)的日记。
4.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
有的同学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吃饭--休息。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要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等;要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要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要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从中获取第一手作文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5.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积累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认真细读、熟读全文(或其中某一部分),准确理解内容,深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还要反复推敲,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在表达形式和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积累。
积累的具体方法有:
(1)写读书笔记。如: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
(2)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
(3)作读书卡片。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便作一个读书卡片,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或登载的报刊)名称、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
二创设情境  体验触发
一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感情不是无缘之水,情感来自身经其事,心在其中。如果老师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可采用问题、音乐、图象、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则学生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1.借话题设境
话题作文,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内容和形式全新的作文类型,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刚刚、正在或可能出现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命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作文样式。一次一个话题,也可几个话题让学生选用。话题式作文像开了个作文茶馆,围绕一个议题天南海北纵横驰骋,又加上文体不限,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至于什么观点,则任由学生自己确定,正面反面、古今中外,内容的选择可以不拘一格,聊谈《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的观后感;进行“案件推理”、“突发事件报道”等限时反应练习……例如:目前热门话题“福建风采”“中国体育彩票”电脑发行每期特等奖110万元、360万元巨奖现金,人们对此有“支持福建经济(或体育事业)的发展”、“省时省力,刺激消费”、“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能引发赌博心理”、“中大奖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新‘守株待兔'传奇”等等说法,引导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各抒己见。对于辩论的结果,并不需要评判。只要有个性的光芒、思想的火焰、心灵的颤音,就放任学生的心泉自由流淌。
2.借声音设境
根据教学需要,同时提供几组音响材料,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思考、领悟、联想、想像,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新突破。
如习作前老师录下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敲门声、火车的奔驰声、鼓声、笑声、电话铃声、鸟鸣声……然后让学生分辨各种声音来自哪里,有什么特点,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最后,因势利导:听了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准备选哪些声音,想像出哪些情节?根据你挑选的几组音乐准备编成什么样的小故事?
如一位同学《秋天的童话》片段:“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地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大豆说话了,像孩子在拍手,咯咯咯地笑了‘你一我一一休哥’;河里的水,没有了夏日的喧嚣,呼呼呼地入睡了,眨眼间又被游上来的鱼儿摇醒了。”
3.借表演设境
让学生扮演、体验写作题材中的人物,其他学生也能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和事件的经过。这种情境,既能促使学生入境动情,又由于它的立体化,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思考,会有不同的发现,便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比如,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却够不着。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探讨:如果这个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有多少种办法?同学们讨论热烈,甚至当堂演示。教师把握这一契机,请大家自拟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记叙下来。学生在出主意之后,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考虑角度不同,常常能独辟蹊径。
创设情境的手段丰富多样。在习作创意课上,让习作主体充分地身临其境,入境动情,那么,学生就不但笔如泉涌,而且会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写出与众不同、独有创意之作。
三快乐表达  构思无限
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是作文起步训练的主要途径。有效地指导学生说话、写话,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此,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采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说、会说,乐写、会写。
一、指导学生观察,培养说写能力
组织学生看图,看录象或VCD,观察标本、观察实物、观察自然等,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写作题材,进行起步作文训练。训练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想象,大胆构思,交流观察的收获。然后教师再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对自己没有观察到或观察不仔细的地方,重新观察,重新描述,如第二册说话训练“爱吃的水果”。采用观察实物的方法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的样子、颜色及味道说出来,写下来。如有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最爱吃西瓜,西瓜又大又圆,它的皮是绿色的,上面有深绿色的条纹,用手轻轻敲打它,它发出咚咚的响声,好像告诉你:“西瓜熟了!”切开西瓜,就能看到红红的瓜瓤和黑黑的瓜子。咬一口,又沙又甜,好吃极了。一年级学生能说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自己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获得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让学生观察四季的景色,田园风光,农民劳作等,记下观察日记,定时讲评交流,使说、写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写生活的能力。
二、借助投影,有序观察,培养说、写能力
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写话时才能言之有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说话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我归纳了以下步骤:全面看图,看懂主要内容;分步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这顺序就是“整体──部分──整体”。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第一册《小白兔运南瓜》时,先打出三幅投影片,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如果不联系观察,不看第一、三幅图,就不容易看懂第二幅图中小白兔受到启发才想出办法的内容,这样有条理的去观察全图,主要内容就看懂了。在按顺序分别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点,为说话、写话做准备。又如第四册看图说话《在家里》的第一幅图,为了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我制作了复合投影片,教学时,首先打出完整的画面,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看懂图(两个小男孩正在下棋),然后分步看,去掉上边的人物画面,观察画面的背景,使学生弄清图上的景物反映的时间、地点、主题背景,在覆盖人物画面,仔细观察两个小男孩的动作表情想象人物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最后连起来总结图意,说话也就有条理了。
三、凭借教材插图,训练学生言之有序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学会字词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写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该训练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描写小蝌蚪的外形;二是让学生领会动物们各有各的外形特征,观察时一定要抓住特征。用投影打出课文插图,说说鲤鱼或小乌龟是什么样的,仿照刚才一段话的形式把它写下来。有的学生写鲤鱼: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鲤鱼,大大的脑袋,红红的身子,摆着宽宽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有的学生写乌龟:水池里趴着一只大乌龟,它长着绿豆大小的眼睛,宽宽的嘴巴,身上背着一个有花纹的硬壳,身后露出一条短短的小尾巴,它有时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有时呆在池边缩成一团,一动不动。运用课文内容和插图,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方式。
四、演一演,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我尝试把表演引进说话课,利用表演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以说为快之感。例如,在教学第四册《应该帮助他们》的第一幅图《扶盲人阿姨过马路》时,学生能说出图画的主要内容(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但是要说具体就会感到困难。这时,让学生看图想:小红要去哪儿?在路上他遇见了谁?小红是怎样想的?能说什么、怎么做的?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阿姨、小学生演一演,让扮演者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再让学生看图,此时图画在学生眼里就不再是单纯的一张图画,而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一件事情的缩影。接下来,再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兴致高涨,能很快地把这幅图用语言具体的表达出来,尤其是图中的人物对话,也能说的比较清楚、准确。
五、运用绘画,诱导学生想象力
写文章和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绘画要一笔一笔的画,一部分一部分的描,有点、线到面,有面到体。写文章要一句一句地写,有句到段,有段到篇,经常让学生按照画画的顺序练习说和写,学生说话的语序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如教学《秋天》一文,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划分解图:a、画蓝天、白云;b、画天底下一望无际的稻田;c、画稻田旁边的池塘;d、画池塘边上的梧桐树和树上的落叶,落叶有的落到池塘里、有的落到岸边;e、画小鱼在落叶下游泳,蚂蚁趴在落叶上;f、画两只燕子飞来了。画完后让学生按画的顺序看图说话,而且要加上自己的的想象,唤起学生在画画时留在大脑中的表象,课文所描写的事物伴着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会象电影一样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运用绘画,融观察、思维、想象、表达为一体,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四多元评价 自主修改
1、注重鼓励、表扬。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作文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班上的小雷锋》,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个人。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我了解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了。
2、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
A.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自我活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B.学生参与评改作文,重视了感情的真实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创造性,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
C.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可扫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言为心声”。
D.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坚定作文的信念,使学生感到克服困难,逾越障碍,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欢乐。
F.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出发点在于“教是为了不教”,使他们将来脱离指导也会作文,因为写作如同说话一样,完全是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自主修改过程
一、激发兴趣
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故事,使学生们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必须在修改上下功夫,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改文活动,例如设立文章病院,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别“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感受到自改后实际效果。
二、以读为主的“改文”三步法
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重在教授方法。教师可有计划的把以读为主的“改文”三步法教会学生。第一步,通过默读、检查内容,文章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具体;第二步通过轻声读,检查形式段落是否分明,语句是否连贯流畅,用词是否得当,标点是否准确,是否有错别字;第三步,大声朗读,让别人给你的文章提意见、找不足。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检查。
三、分步训练
在训练作文自改能力方面要掌握阶段性,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
“放”。首先由教师进行示范修改。在学生还没有自改能力时,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文,面对全体学生边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批改作文的全过程。其次让师生共改。在课前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思考,作好修改的准备,上课时,由教师进行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批改。最后是相互批改,交换意见、取长补短,最终目的是达到自己修改,自我完善。
四、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能有这种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作文起草结束后这一良机,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看读起来是否上口,听起来是否顺耳,从中发现问题,着手修改,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反复修改的习惯。学生写好初稿自读自改后交给老师,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后,再由学生修改,修改完后再交老师复该,举一反三,多次重复。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学生和老师都将受益。
 
五展示自我 硕果累累
整理出书的实践过程。
1. 自己打印与装饰,共同设计封面。
每个人的一页是独立的,自己设计美化。他们翻阅了装饰方面的书,一次不行,两次,反反复复不断改进。采用了多种表现形式,有的采用彩笔画,有的采用钢笔画,有的采用蜡笔画,也有的通过上网下载图片来装饰自己的作品,希望自己的那一页达到最满意。那一张纸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孩子们细心与期盼。
与此同时,班里展开了征集封面的活动,同学们又进入了设计封面的大赛中。特别是那几位美术上有特长的同学,更是起劲,设计了一稿又一稿,不停的让同学们提意见。最后,他们把几个同学的设计集中到一块,取其精华,终于定下了封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正是孩子们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调动了他自身学习的内动力。他们用愉快的心情把这些在常人眼里很枯燥,很繁琐的事,做得井井有条,让智慧的光芒不断闪烁。
2.当上小管家,集中精力出书。
当我们把前期工作准备完毕,剩下的只有集中精力出书。他们忙碌的联系排版,印刷,动用各种能用的关系,各尽其能,热心的家长也来帮忙。孩子们通过比较,商讨,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选择一种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来达到目标。在这其中,孩子们就像一个小管家,在家长的帮助下,打电话了解情况,或者亲自到印刷厂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些,他们了解了出一本书需要多么麻烦的手续,懂得了每本书的成本与什么有关,甚至学到了如何与人交往,使自己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