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动手操作,体会理解(六年级数学)

发表时间:2011-06-24阅读次数:354
【策略名称】动手操作,体会理解
【适用范围测量教学
【理论依据】
测量教学是课程标准教材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测量是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物体的属性具有了量化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体可测量的属性,如周长、面积、体积等。可以说,测量为数与空间几何之间的联系架构起一座桥梁。同时,测量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表述也提供了联系、应用其他重要数学概念的机会,如分数、几何图形特征等。因此,测量一直是各国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长度作为物体可测量的基本属性之一,既是测量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它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对面积与体积测量的学习。
【策略描述】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将长度测量放在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和使用测量的兴趣,而且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测量过程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情境中测量问题的能力。
 
三、估测贯穿于长度测量教学中
无论是在计算还是测量领域,我国传统教学中更注重结果的精确性,所以长期以来学生估测的意识较弱,估测水平不高。目前,随着长度测量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估测的重要性。它不是通过一节课或是一个单元就能提高的,应该始终融于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活动中。教学中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估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面对测量问题时,学生就会逐步有意识地先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估测。估测的策略是多样的,可以借助于标准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也可以使用一拃、步长、回形针等学生熟悉的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估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注意将估测与精确测量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反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