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出问题的几点策略

发表时间:2012-03-22阅读次数:254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多是在无意识下完成。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迎合了儿童的特点,就会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细致,思维就越积极,反映就越灵敏,记忆就越深刻,学习质量也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现代教学论的原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解决既定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
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后,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题目中的信息比较丰富,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只需利用部分条件,学生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其余条件,提出和已经解决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如,本期讨论的问题中,要求学生解决“买32张儿童票需要多少元”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则要进行联想,利用题目中成人票的单价,提出“买一些成人票需要多少元”的问题。另一种是利用题目中的相同条件,提出和题目中已知的问题略有变化的问题。如,学习100以内数的减法后,教材的一道练习题提供了“小军拾了16个鸭蛋”“小兰拾了14个鸭蛋”“小宁比小军少拾20个”等信息,提出“小军比小兰多拾多少个”“小宁拾了多少个”这两个问题后,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由已知的几个问题进行联想,提出一些加法计算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除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外,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于无疑处生疑,等等。
因此,教师要充分开放时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也要随时捕捉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批评,而要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创造潜能。
    2、开放思考时空,教给提问方法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的确,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给学生一个发展、前进的过程,允许走一点弯路,打一场持久战。但是,在这里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 从课本中提出问题。
    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看书,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增强自信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角的分类》教学中学生已经清楚角的分类及特殊角的关系后,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把认为重要的句子划出,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胆提出来。学生仔细研读课本,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生活中哪些是周角?一条边没有转动是什么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叫什么角?……”
    (2)在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现实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对于富有生活味的材料,学生表现出浓厚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多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番茄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番茄比南瓜多种了几分之几?茄子、番茄和黄瓜一共种了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或别人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
    (3)从前后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就能使学生产生许多问题。如:《找规律》教学末尾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后提问:“你想到了什么?”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自己猜想、探究、发现、得出规律,因此学生思维得到激活,联系知识的获得过程提出了多个好问题:“乘法里有没有积不变性质?加法里有没有和不变性质?减法里有没有差不变性质?……”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课后去验证一下,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再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多提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成为主动发现问题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