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名称】 培养对称美感
【策略描述】
在古代“对称”一词的含义是“和谐”、“美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是中心对称圆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美的要求已开始有所涉及,这反应了一种趋势,即数学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将逐渐加大。杰出数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的
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的优雅感,这是一切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审美感……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感,起着我已经说过的微妙的筛选作用。”“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由此可见,数学审美感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称美的形式很多,对称的这种美也不只是数学家独自欣赏的,人们对于对称美的追求是自然的、朴素的。如我们喜爱的对数螺线、雪花,知道它的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全部。李政道、杨振宁也正是由对称的研究而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从中我们体会到了对称的美与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对称美的认识。
【典型案例】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中。
教学过程:
一、用生动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充满人文性的教学环境(课件出示蝴蝶画面)
1.(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配合音乐,师说:“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课件)蝴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师说:“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动物朋友。(课件出现实物)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瓢虫、螃蟹。”
3.师说:“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课件出现蝴蝶图片),好吗?”
二、让学生带着美的印象去尝试、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说:“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实物投影,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师又说:“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2.(小组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一样呢?(左右对折。)
3.师说:“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生评价。)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说:“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形状更新颖。”(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课件展示其他对称图形)请学生举例。
6.(课件出示),蝴蝶说:“哦,我知道了,我的衣服是因为……”师说:“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做好吗?你们能帮她改一改吗?”(课件展示修改的动作,蝴蝶说:“谢谢大家!”)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推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课件展示)
1.一位长方形说:“小蝴蝶,你能够找出我的对称轴吗?”师说:“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课件展示)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课件展示)
3. 师说: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师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
(二)她们又来到了图形超市。(课件展示)蝴蝶说:“这些图形的另一半到哪里去了?”
1. 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课件展示)
2. 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课件展示)
四 、随着故事的结束,使学生和老师在美丽的动画中强化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进行自我评价
1.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 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
2.同学们真不错,能够找、画、剪对称图形,而且还帮助蝴蝶设计衣服,真希望有一天何老师能穿上你们设计的衣服。
3.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课件展示)
……… ……….
【片段分析】
1、立足现实,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迁移到学习中来。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迁移到学习中来。因此在引入“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自己已有的对“对称”的理解,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对称”的含义,体验“对称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并一步一步形成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对配上古典音乐的民间剪纸图片的欣赏,充分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美”,教师由生活入手,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世界,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操作观察,将直观形象认识自然过度到抽象思维认识。
这节课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因此教师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上习得的剪纸的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充分感知“对称”的含义。将概念中的抽象的含义化为形象的内容,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重要概念,最后将具体的感知化为抽象的理解,形成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对称轴”的理解。实践表明,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描述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数学是一种文化,同时数学也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感悟生活,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和美丽,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轴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也没有留意过生活中竟然有那么多的图、物运用的是对称的原理。因此教师从生活中采撷了大量的对称的图和物,供学生欣赏,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最后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一次的操作不是学生模仿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表明,学生这时剪纸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是在创造美,而不是在机械地模仿。